無懼“南北船”合并傳言,繼續削減500萬造船產能,通過資產證券化實現混合所有制,打造10大產業板塊上市公司平臺,“走出去”成為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央企,胡問鳴的觀點確實與眾不同。
作為2016年世界500強全球船舶行業入榜企業中唯一保持同比增長且利潤排名第一企業的掌門人,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曾經在中航工業、兵工集團、中船集團等大型軍工企業擔任領導,是軍工類央企里少有的海、陸、空全能選手。也許正是這種經歷,讓船舶行業的“外行”胡問鳴的改革思路更加開闊和創新。
近日,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接受國內多家媒體采訪,信息量巨大,為方便大家理解,小編重新整理編輯成7大部分,以此可以全面清晰的了解胡問鳴的改革思路。
1、“南北船”合并:一切聽從中央的安排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軍工等七大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將邁出實質性步伐。南北船合并的預期近期也不斷升溫。胡問鳴表示,“我們一切聽從中央的安排。”他認為,現在我們的競爭對手變了,面臨的是國際化的競爭,所以更應該把眼光瞄準國際。
胡問鳴表示,現在講兩船其實并不客觀,中遠和中海合并以后,成立了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中遠和中海將所有造船的產能合并起來,組成了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產能1155萬噸,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造船集團。第一是中船集團,占到全國份額的26%;第二是中遠海運重工,其訂單已占到全國份額的17%-18%;中船重工集團的份額占15%-16%。南北兩家集團加起來總份額不到全國的一半,大約是42%左右。胡問鳴表示,“南北船”和“南北車”不同,合并對市場的影響可能并沒有想象中大。
南船、北船最早是一家,上世紀90年代因為競爭需要而分開。當時中國的船舶工業還比較落后,1999年的時候,中國的船舶業只占世界份額5%左右。現在已經占到世界份額的逾30%,為世界第一。因此我們的競爭對手變了,面臨著國際化的競爭。在這個時候,作為央企領軍者,需要把眼光瞄準國際,瞄準國際上的強手,引領中國同行業者,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先機。
2、民船建造:削減500萬產能不會通過破產方式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胡問鳴認為中船重工集團目前已經差不多調整成型了,2016年集團業績肯定會肯定反轉,因為計劃削減500萬的造船產能。
胡問鳴表示,按照軍民融合的發展方向中船重工集團退出相當多的產能。這個退出有兩個方面,一是我們視自己目前的情況主動退出、瘦身健體,第二是我們因此具備了適時整合社會其他造船產能的能力。
胡問鳴表示,目前四家船廠已經變成兩家,四變二沒什么阻礙,大家認識很一致,就是我們需要結構調整、需要軍民融合。現在海軍裝備建設上來了,裝備需求大,需要有塢,有造船能力配合。但大連船舶重工也有很多的民船訂單,民船往山海關船舶重工去造,我們就可以有能力來造軍船,不需要建設新的能力。這首先是資源充分利用、合理調配;第二也是軍民融合、優化配置。
全球造船產能的過剩程度超過了鋼鐵。造船產能嚴重過剩主要是民船建造能力,要削減落后的民船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軍船的產能要保證,保證海軍裝備建設需要。我們選擇自己主動整合的方式削減500萬噸產能,瘦身健體,瘦了三分之一。中船重工這樣的船舶領軍企業去產能采用了內部資源優化配置重組整合的方式,我們有社會責任一般不會通過破產那么激烈的方式來進行。
3、混改思路:民營資本可以通過股票市場持有
胡問鳴認為,軍民融合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思想層面的融合,第二個層面是資本層面的融合,第三個層面就是產品層面的融合。而資本上的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為軍工企業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民營資本不僅可以直接生產軍用產品,更可從公司股權層面投資軍工企業實現“混合”。至于混合的方式,胡問鳴認為“通過股票市場持有”最為公開、公平、安全、合理。
集團推動公司上市,首要的就是解決軍民融合的機制問題。中船重工是尋求一種機制,讓各種資本能夠進來,給集團注入機制的活力,推動集團的改革深化和創新進取。這就是我們的一種混合所有制,也是軍民融合。
在資本層面的混改,胡問鳴的態度十分開放,胡問鳴表示,“如果占到一定的股比,可以在董事會發表意見,可以改變企業的運行機制,可以為中船重工賦予活力。我們也很歡迎民營資本,歡迎各類資本參與到我們的資本平臺中來,在我們的董事會、在我們的運行機制中發表意見,推進改革,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4、軍工資產證券化:分板塊上市
胡問鳴甫一上任,就提出分板塊加快軍工資產證券化的思路,集團將圍繞四大專業領域,打造10大產業板塊的上市公司平臺,分別為海洋裝備產業(包括海洋防務裝備與高端船舶海工裝備、水中攻防裝備)、動力與機電裝備產業(包括動力裝備、機電裝備)、戰略新興產業(包括電子信息與智能裝備、環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醫療健康)、生產性現代服務業等。
目前,中船重工按照“分板塊上市”思路打造出中國重工、中國動力、中電廣通三大專業資產整合平臺,以及久之洋、華舟應急兩家細分行業龍頭公司。今年將重點打造海洋信息與對抗平臺——中電廣通,把信息化產研一體裝進這個平臺;將中國重工打造成海洋裝備平臺,包括海洋防務類裝備、運輸類裝備、開發類裝備、科考類裝備等都要在中國重工這個資本平臺上進行打造,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進一步打造中國動力。
胡問鳴表示,資本運作方面,現在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還不高,還要進一步加大資產證券化的步伐。集團將按專業分板塊、分業務,逐步走向資本市場。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活力,另一方面也給投資者帶來回報,這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戰略。軍工被列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點之一,所以我們計劃加大證券化的步伐。同時,也希望能夠有更好、更快的通道,讓我們的資產走上資本市場。
5、科研院所改革:資本運作促進資源整合
胡問鳴表示,中船重工集團在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方面已經破題,破題就在中國動力。中國動力是國內第一家把軍工科研院所資產裝進上市公司的企業。
我們現在實施的產研一體化,也是集團推進軍工科研院所改革破題的一個創新的路徑,通過這條路徑來解決軍工科研院所的科研轉化、產品證券化等問題。將企業和研究所結合成科研生產聯合體,然后分專業一塊一塊地裝入上市公司平臺。
中船重工目前共有28個研究所、6萬多科技、研發人員是支持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占全部員工的40%左右。據介紹,中船重工目前將集團產業進行專業化分類,分為四大領域,十個產業方向;在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產業方向里再制定細分的創新策略。長期的積累,產生的是中船重工1700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6000多項。
6、產業升級:智能制造率先布局結構調整
胡問鳴表示,近年來全國乃至世界造船業都十分低迷,近兩年來更是連續下跌到了低點,2016年全球船舶訂單噸位下跌了74.5%。在此背景下,中船重工集團之所以能夠保持逆勢上漲,主要是因為我們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率先布局結構調整,實踐造船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在優化存量的同時,在電子、環保等非船舶領域進行增量擴張,結構調整的效果在2016年、2017年迸發出來。2016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增長23.7%,利潤翻一番。
胡問鳴表示,中船重工智能制造2025計劃已全面啟動。按照計劃,到2018年,中船重工將建設7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突破共性關鍵技術;提升數字化設計工具、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普及率和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藝、智能制造裝備、智能生產線和數字化車間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發、設計、制造、測試、仿真、管理一體化協同平臺,形成開放共享的網絡數據系統;基于業務流的產品數據管理平臺、三維設計軟件等基礎軟件或系統達到高度統一,初步形成數字化基礎體系;形成可自定義的標準智能工廠和智慧院所的框架模型,協同創新能力明顯提升。這些都將有力支撐造船效率效益,使中船重工做好“走出去”方面的領頭羊。
7、新興產業:“走出去”從陸地走向海洋
在橫向推進的同時,中船重工未來也將進一步縱深拓展在新興產業和環保、能源方面的業務。胡問鳴表示,現在國家定了三大戰略,包括“一帶一路”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我們的國際化戰略,就是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集團正在做一個海上一帶一路發展計劃,準備在香港成立一家一帶一路發展的基金或者公司,進行市場開拓。胡問鳴表示,中船重工將在此基礎上引進美國風電先進的投資、運營、運維等理念和服務,加強在新能源領域的全面合作,積極拓展業務領域,共同開發海上風電市場,從陸地走向海洋。
隨著中國國力逐漸增強,海軍按照“近海防御、遠海防衛”的戰略要求,將逐步實現從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與遠海防衛型結合轉變,建設遠海戰略型海軍對中國海軍裝備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需求。
海洋戰略,就是要讓我們的海洋裝備馳騁深遠海。我們現在已經跨越船舶這個簡單概念,從船舶走向了海洋裝備,總結為海洋防務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海洋開發裝備和深海科考裝備四大類。比如到深海去探索,我們有蛟龍號,蛟龍號探到海下7千多米,現在正在探索海下萬米級,計劃三五年之內實現。
胡問鳴對待“走出去”的戰略態度非常堅定,“有了改革和創新‘雙輪’驅動,中船重工將滿懷信心地駛向更廣闊的海域,向國際化的目標進發。”。
(注:以上內容整合自中國證券報、經濟參考報等)
作為2016年世界500強全球船舶行業入榜企業中唯一保持同比增長且利潤排名第一企業的掌門人,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曾經在中航工業、兵工集團、中船集團等大型軍工企業擔任領導,是軍工類央企里少有的海、陸、空全能選手。也許正是這種經歷,讓船舶行業的“外行”胡問鳴的改革思路更加開闊和創新。
近日,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接受國內多家媒體采訪,信息量巨大,為方便大家理解,小編重新整理編輯成7大部分,以此可以全面清晰的了解胡問鳴的改革思路。
1、“南北船”合并:一切聽從中央的安排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軍工等七大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將邁出實質性步伐。南北船合并的預期近期也不斷升溫。胡問鳴表示,“我們一切聽從中央的安排。”他認為,現在我們的競爭對手變了,面臨的是國際化的競爭,所以更應該把眼光瞄準國際。
胡問鳴表示,現在講兩船其實并不客觀,中遠和中海合并以后,成立了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中遠和中海將所有造船的產能合并起來,組成了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產能1155萬噸,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造船集團。第一是中船集團,占到全國份額的26%;第二是中遠海運重工,其訂單已占到全國份額的17%-18%;中船重工集團的份額占15%-16%。南北兩家集團加起來總份額不到全國的一半,大約是42%左右。胡問鳴表示,“南北船”和“南北車”不同,合并對市場的影響可能并沒有想象中大。
南船、北船最早是一家,上世紀90年代因為競爭需要而分開。當時中國的船舶工業還比較落后,1999年的時候,中國的船舶業只占世界份額5%左右。現在已經占到世界份額的逾30%,為世界第一。因此我們的競爭對手變了,面臨著國際化的競爭。在這個時候,作為央企領軍者,需要把眼光瞄準國際,瞄準國際上的強手,引領中國同行業者,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先機。
2、民船建造:削減500萬產能不會通過破產方式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胡問鳴認為中船重工集團目前已經差不多調整成型了,2016年集團業績肯定會肯定反轉,因為計劃削減500萬的造船產能。
胡問鳴表示,按照軍民融合的發展方向中船重工集團退出相當多的產能。這個退出有兩個方面,一是我們視自己目前的情況主動退出、瘦身健體,第二是我們因此具備了適時整合社會其他造船產能的能力。
胡問鳴表示,目前四家船廠已經變成兩家,四變二沒什么阻礙,大家認識很一致,就是我們需要結構調整、需要軍民融合。現在海軍裝備建設上來了,裝備需求大,需要有塢,有造船能力配合。但大連船舶重工也有很多的民船訂單,民船往山海關船舶重工去造,我們就可以有能力來造軍船,不需要建設新的能力。這首先是資源充分利用、合理調配;第二也是軍民融合、優化配置。
全球造船產能的過剩程度超過了鋼鐵。造船產能嚴重過剩主要是民船建造能力,要削減落后的民船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軍船的產能要保證,保證海軍裝備建設需要。我們選擇自己主動整合的方式削減500萬噸產能,瘦身健體,瘦了三分之一。中船重工這樣的船舶領軍企業去產能采用了內部資源優化配置重組整合的方式,我們有社會責任一般不會通過破產那么激烈的方式來進行。
3、混改思路:民營資本可以通過股票市場持有
胡問鳴認為,軍民融合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思想層面的融合,第二個層面是資本層面的融合,第三個層面就是產品層面的融合。而資本上的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為軍工企業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民營資本不僅可以直接生產軍用產品,更可從公司股權層面投資軍工企業實現“混合”。至于混合的方式,胡問鳴認為“通過股票市場持有”最為公開、公平、安全、合理。
集團推動公司上市,首要的就是解決軍民融合的機制問題。中船重工是尋求一種機制,讓各種資本能夠進來,給集團注入機制的活力,推動集團的改革深化和創新進取。這就是我們的一種混合所有制,也是軍民融合。
在資本層面的混改,胡問鳴的態度十分開放,胡問鳴表示,“如果占到一定的股比,可以在董事會發表意見,可以改變企業的運行機制,可以為中船重工賦予活力。我們也很歡迎民營資本,歡迎各類資本參與到我們的資本平臺中來,在我們的董事會、在我們的運行機制中發表意見,推進改革,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4、軍工資產證券化:分板塊上市
胡問鳴甫一上任,就提出分板塊加快軍工資產證券化的思路,集團將圍繞四大專業領域,打造10大產業板塊的上市公司平臺,分別為海洋裝備產業(包括海洋防務裝備與高端船舶海工裝備、水中攻防裝備)、動力與機電裝備產業(包括動力裝備、機電裝備)、戰略新興產業(包括電子信息與智能裝備、環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醫療健康)、生產性現代服務業等。
目前,中船重工按照“分板塊上市”思路打造出中國重工、中國動力、中電廣通三大專業資產整合平臺,以及久之洋、華舟應急兩家細分行業龍頭公司。今年將重點打造海洋信息與對抗平臺——中電廣通,把信息化產研一體裝進這個平臺;將中國重工打造成海洋裝備平臺,包括海洋防務類裝備、運輸類裝備、開發類裝備、科考類裝備等都要在中國重工這個資本平臺上進行打造,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進一步打造中國動力。
胡問鳴表示,資本運作方面,現在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還不高,還要進一步加大資產證券化的步伐。集團將按專業分板塊、分業務,逐步走向資本市場。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活力,另一方面也給投資者帶來回報,這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戰略。軍工被列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點之一,所以我們計劃加大證券化的步伐。同時,也希望能夠有更好、更快的通道,讓我們的資產走上資本市場。
5、科研院所改革:資本運作促進資源整合
胡問鳴表示,中船重工集團在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方面已經破題,破題就在中國動力。中國動力是國內第一家把軍工科研院所資產裝進上市公司的企業。
我們現在實施的產研一體化,也是集團推進軍工科研院所改革破題的一個創新的路徑,通過這條路徑來解決軍工科研院所的科研轉化、產品證券化等問題。將企業和研究所結合成科研生產聯合體,然后分專業一塊一塊地裝入上市公司平臺。
中船重工目前共有28個研究所、6萬多科技、研發人員是支持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占全部員工的40%左右。據介紹,中船重工目前將集團產業進行專業化分類,分為四大領域,十個產業方向;在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產業方向里再制定細分的創新策略。長期的積累,產生的是中船重工1700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6000多項。
6、產業升級:智能制造率先布局結構調整
胡問鳴表示,近年來全國乃至世界造船業都十分低迷,近兩年來更是連續下跌到了低點,2016年全球船舶訂單噸位下跌了74.5%。在此背景下,中船重工集團之所以能夠保持逆勢上漲,主要是因為我們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率先布局結構調整,實踐造船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在優化存量的同時,在電子、環保等非船舶領域進行增量擴張,結構調整的效果在2016年、2017年迸發出來。2016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增長23.7%,利潤翻一番。
胡問鳴表示,中船重工智能制造2025計劃已全面啟動。按照計劃,到2018年,中船重工將建設7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突破共性關鍵技術;提升數字化設計工具、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普及率和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藝、智能制造裝備、智能生產線和數字化車間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發、設計、制造、測試、仿真、管理一體化協同平臺,形成開放共享的網絡數據系統;基于業務流的產品數據管理平臺、三維設計軟件等基礎軟件或系統達到高度統一,初步形成數字化基礎體系;形成可自定義的標準智能工廠和智慧院所的框架模型,協同創新能力明顯提升。這些都將有力支撐造船效率效益,使中船重工做好“走出去”方面的領頭羊。
7、新興產業:“走出去”從陸地走向海洋
在橫向推進的同時,中船重工未來也將進一步縱深拓展在新興產業和環保、能源方面的業務。胡問鳴表示,現在國家定了三大戰略,包括“一帶一路”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我們的國際化戰略,就是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集團正在做一個海上一帶一路發展計劃,準備在香港成立一家一帶一路發展的基金或者公司,進行市場開拓。胡問鳴表示,中船重工將在此基礎上引進美國風電先進的投資、運營、運維等理念和服務,加強在新能源領域的全面合作,積極拓展業務領域,共同開發海上風電市場,從陸地走向海洋。
隨著中國國力逐漸增強,海軍按照“近海防御、遠海防衛”的戰略要求,將逐步實現從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與遠海防衛型結合轉變,建設遠海戰略型海軍對中國海軍裝備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需求。
海洋戰略,就是要讓我們的海洋裝備馳騁深遠海。我們現在已經跨越船舶這個簡單概念,從船舶走向了海洋裝備,總結為海洋防務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海洋開發裝備和深海科考裝備四大類。比如到深海去探索,我們有蛟龍號,蛟龍號探到海下7千多米,現在正在探索海下萬米級,計劃三五年之內實現。
胡問鳴對待“走出去”的戰略態度非常堅定,“有了改革和創新‘雙輪’驅動,中船重工將滿懷信心地駛向更廣闊的海域,向國際化的目標進發。”。
(注:以上內容整合自中國證券報、經濟參考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