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21世紀前十年漫長的訂單積累后,造船業在2010年達到全球產出的新一輪高峰。然而從那以后,全球范圍逐漸減少的訂單帶來的影響已經成為該行業的主要問題,全球產出顯著下降和新造船訂單縮減顯而易見。那么問題來了:如今這些船廠翹首以盼的未來還有多久?
“Forwardcover”是船廠造船產量的一個基本指標,由去年的產出(修正總噸)除訂單總量計算得出。不出所料的是,由于訂單量縮水25%,整個2016年全球Forward cover不斷下降跌至2.3年。全球Forward cover在2013年初低至2.1年(但是2012年訂單量較2016年高37%)并在2008年達到峰值5.6年。
環顧全球造船業,目前韓國船廠抵補水平最低,僅為1.5年。歐洲船廠2016年則逆流而上,憑借豪華油輪的訂單(產量下降)把Forward cover增加至4.2年。
新訂單較少還導致了大批船廠全年都沒有接到單子。2005年到2008年,至少接了一單的船廠平均為開年活躍船廠(有一條船的訂單)的87%。2009年到2015年,隨著訂單量的逐漸減少,該數字平均為49%。2016年則下降到28%,只有133家船廠接到訂單。其中,中國48家船廠(26家為國有船廠)接到訂單而2007年則有284家;日本2016年有22家船廠有新訂單,而2015年還有60家;韓國去年僅有11家船廠贏得訂單。
當很多船廠嘗試通過減緩生產或在他們傳統產品范圍外努力來應對市場時,統計出的數據已經很明顯指向更大的挑戰。2016年,117家船廠就交付了訂單上的最后一條船。這些船廠(其中大多為較小船廠)生產力峰值合計約400萬CGT。然而,盡管事實上交付推遲可能意味著年底會有一些工作,163家船廠還是計劃在2017年底交付他們現在的訂單。數據上這占了今年年初活躍船廠的43%。盡管近些年這些船廠已經在收縮生產力和減少產出,他們的生產水平峰值總計還在1200萬CGT之多。海工船廠當然也在面臨巨大壓力,今年約有一半的活躍船廠計劃交付訂單的最后一條船。
全球造船廠產量和生產力已經從峰值下降了很多。然而,很多還在經營的船廠沒有必要對當前較低的工作負荷悲觀。造船業遲早會等來一個更加活躍繁榮的市場。
“Forwardcover”是船廠造船產量的一個基本指標,由去年的產出(修正總噸)除訂單總量計算得出。不出所料的是,由于訂單量縮水25%,整個2016年全球Forward cover不斷下降跌至2.3年。全球Forward cover在2013年初低至2.1年(但是2012年訂單量較2016年高37%)并在2008年達到峰值5.6年。
環顧全球造船業,目前韓國船廠抵補水平最低,僅為1.5年。歐洲船廠2016年則逆流而上,憑借豪華油輪的訂單(產量下降)把Forward cover增加至4.2年。
新訂單較少還導致了大批船廠全年都沒有接到單子。2005年到2008年,至少接了一單的船廠平均為開年活躍船廠(有一條船的訂單)的87%。2009年到2015年,隨著訂單量的逐漸減少,該數字平均為49%。2016年則下降到28%,只有133家船廠接到訂單。其中,中國48家船廠(26家為國有船廠)接到訂單而2007年則有284家;日本2016年有22家船廠有新訂單,而2015年還有60家;韓國去年僅有11家船廠贏得訂單。
當很多船廠嘗試通過減緩生產或在他們傳統產品范圍外努力來應對市場時,統計出的數據已經很明顯指向更大的挑戰。2016年,117家船廠就交付了訂單上的最后一條船。這些船廠(其中大多為較小船廠)生產力峰值合計約400萬CGT。然而,盡管事實上交付推遲可能意味著年底會有一些工作,163家船廠還是計劃在2017年底交付他們現在的訂單。數據上這占了今年年初活躍船廠的43%。盡管近些年這些船廠已經在收縮生產力和減少產出,他們的生產水平峰值總計還在1200萬CGT之多。海工船廠當然也在面臨巨大壓力,今年約有一半的活躍船廠計劃交付訂單的最后一條船。
全球造船廠產量和生產力已經從峰值下降了很多。然而,很多還在經營的船廠沒有必要對當前較低的工作負荷悲觀。造船業遲早會等來一個更加活躍繁榮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