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韓國造船業持續進行高強度的結構調整,直接影響到了眾多中小型船配企業的業務和生存。陷入嚴重的危機或破產倒閉的船配企業比比皆是。因此,近日,韓國政府加大了對船配企業的轉產支持力度,除了出臺支援政策、為企業提供資金外,還制訂了具體措施引導企業進行轉產。
造船企業轉產波及船配企業
據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市場調查統計,2016年全球船市新的簽單量僅為480艘、1115萬修正總噸,不到2015簽單量1655艘、3962萬修正總噸的四分之一;同年12月底,全球造船企業手持訂單存量降至8621萬修正總噸,創下了2004年10月底8588萬修正總噸以來的最低數值,韓國船企手持訂單存量降到了1989萬修正總噸,這也是韓國船企手持訂單存量17年以來首次落后于日本。去年全年,韓國船企新船接單量為178萬修正總噸,中國和日本的船企新船接單量分別為399萬修正總噸和130萬修正總噸。手持訂單量嚴重不足是全球造船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壓縮生產能力,進行結構調整是造船企業的唯一出路。
2016年10月底,韓國政府出臺了進行造船產業結構調整、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方案,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三大船企的造船產能要壓縮23%,船塢生產數量由31座縮減至24座;三大船企的造船員工隊伍精減,由6.2萬人精減至4.2萬人;三大船企要各籌資10.3萬億韓元(約90.6億美元)進行自救,化解資金流動性危機。據悉,上述這3項硬性指標需要在2018年年底完成。此番三大船企的調整力度之大毋庸贅述。由此可見,在全球造船市場連年低迷,新船下單量銳減,船企大規模轉產的形勢下,船配企業轉產勢在必行。
政府引導船配企業轉產
轉產浪潮也波及了韓國造船企業較集中的5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此,韓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除了出臺一些支援政策和舉措,還幫助該地區船配企業從各方面挖掘潛力,引導和幫助其轉產。其中,新能源、機械、石油化工和航空配套部件制造等產業被列為船配企業轉產的重點方向。為了引導船配企業向這些新業務領域轉產,韓國產業國家資源部日前推出計劃,自今年開始到2020年將吸引民間資金15萬億韓元(約130億美元)投向這些產業領域。
通過當地政府的引導和協調,韓國造船企業集中地區建立起了新的供求產業鏈,不少船配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和設備改造成功走上了轉產之路。近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和韓國能源公社組成了協商機構,為涉及轉產的供求雙方企業牽線搭橋。例如在全羅北道和全羅南道,不少企業對太陽能光伏產品和海上風力發電設備有消費需求,協商機構則會組織供求雙方企業面對面地協商。在船配企業了解客戶的需求后,可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可開發、生產的產品,與需求方簽署合作協議,實現轉產。再如,釜山、蔚山和慶尚南道等船配企業集中地區,有很多機械制造、石油化工和航空設備大中型企業需要配套設備和部件,其中,不少配套部件與船舶配套類似或相通,船配企業可在協商機構的幫助下,通過研發、改造實現轉產。
造船企業轉產波及船配企業
據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市場調查統計,2016年全球船市新的簽單量僅為480艘、1115萬修正總噸,不到2015簽單量1655艘、3962萬修正總噸的四分之一;同年12月底,全球造船企業手持訂單存量降至8621萬修正總噸,創下了2004年10月底8588萬修正總噸以來的最低數值,韓國船企手持訂單存量降到了1989萬修正總噸,這也是韓國船企手持訂單存量17年以來首次落后于日本。去年全年,韓國船企新船接單量為178萬修正總噸,中國和日本的船企新船接單量分別為399萬修正總噸和130萬修正總噸。手持訂單量嚴重不足是全球造船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壓縮生產能力,進行結構調整是造船企業的唯一出路。
2016年10月底,韓國政府出臺了進行造船產業結構調整、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方案,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三大船企的造船產能要壓縮23%,船塢生產數量由31座縮減至24座;三大船企的造船員工隊伍精減,由6.2萬人精減至4.2萬人;三大船企要各籌資10.3萬億韓元(約90.6億美元)進行自救,化解資金流動性危機。據悉,上述這3項硬性指標需要在2018年年底完成。此番三大船企的調整力度之大毋庸贅述。由此可見,在全球造船市場連年低迷,新船下單量銳減,船企大規模轉產的形勢下,船配企業轉產勢在必行。
政府引導船配企業轉產
轉產浪潮也波及了韓國造船企業較集中的5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此,韓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除了出臺一些支援政策和舉措,還幫助該地區船配企業從各方面挖掘潛力,引導和幫助其轉產。其中,新能源、機械、石油化工和航空配套部件制造等產業被列為船配企業轉產的重點方向。為了引導船配企業向這些新業務領域轉產,韓國產業國家資源部日前推出計劃,自今年開始到2020年將吸引民間資金15萬億韓元(約130億美元)投向這些產業領域。
通過當地政府的引導和協調,韓國造船企業集中地區建立起了新的供求產業鏈,不少船配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和設備改造成功走上了轉產之路。近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和韓國能源公社組成了協商機構,為涉及轉產的供求雙方企業牽線搭橋。例如在全羅北道和全羅南道,不少企業對太陽能光伏產品和海上風力發電設備有消費需求,協商機構則會組織供求雙方企業面對面地協商。在船配企業了解客戶的需求后,可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可開發、生產的產品,與需求方簽署合作協議,實現轉產。再如,釜山、蔚山和慶尚南道等船配企業集中地區,有很多機械制造、石油化工和航空設備大中型企業需要配套設備和部件,其中,不少配套部件與船舶配套類似或相通,船配企業可在協商機構的幫助下,通過研發、改造實現轉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