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臺下水,代代相傳的造船技藝
在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年代,采用船臺下水是造船企業首選的一種造船技藝,靠造船師傅代代傳承。
一艘大船重達數千上萬噸,造船師傅們要在無需借助外力的情況下,讓這樣的龐然大物自己“坐滑梯”,平安滑入水中,考驗的正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智慧。
據廣船國際下水經驗豐富的師傅介紹,通常一座傾斜縱向船臺由三個部分組成:水下部分由鋼結構支撐,水上部分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船臺之上布置有延伸至水中的筆直滑道。滑道上裝有滑板,形如鐵軌,可自由縱向滑動,其余位置整齊排放鋼木結構的船墩。
布墩 → 淋油 → 上滑板 → 拆墩 → 坐墩 → 下水
在船臺下水前,靠數百個船墩同時托舉起整船重量,工人師傅將加熱后的滑油均勻澆淋在滑道上,再將滑板安裝到潤滑后的滑道上,利用纜繩及復雜的聯動裝置將滑板牽引固定住,限制其自由滑動,然后降下“千斤頂”,讓船只“坐”在滑道上。下水時,要有序拆除船下的船墩,松開滑板“剎車”,船舶便滑入水中。
74歲高齡的廣船國際前副總經理陳妙根是最了解這個船臺的人,他介紹道:“一個船廠船臺下水的技術過不過硬,就看船臺上滑道的光滑程度,就看淋油均不均勻、平不平整。”
下水前有一項關鍵性的工作,那就是“觀天象”。船舶利用自身重力滑入水中,在入水一刻仍保有一定的速度和加速度,這就對江水的水深有嚴格要求。在下水前,負責船下水的師傅會對照潮汐表,找到一個時段,這時江水處于漲潮的狀態,深度能夠滿足船舶吃水要求,同時天氣良好,船舶狀態也可滿足要求,才能夠進行下水作業。
造船師傅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對船臺滑道進行保養維護,觀察滑道的磨損程度,更換損耗的零部件。滑油是減小滑道與滑板間摩擦力的重要介質,滑道所用的滑油采用特殊的秘方配制而成,需要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空氣濕度、氣溫的變化采用不同的配方,光是滑油的配方工藝文件,就有厚厚的一本書那么多。為保證船舶下水順暢,下水之前都要將配好的滑油送實驗室進行承壓實驗,根據實驗結果調整配方。
在船臺下水前夕,滑油制成后,就要將其淋涂于滑道之上,這個過程也十分考驗工人師傅的手藝。據廣船國際黨委副書記,原總工程師麥榮枝介紹,滑油中最主要的承重成分是蠟,工人師傅們將油蠟燒熱融化成液體,利用水瓢及水壺將滑油均勻澆淋在滑道上,整個滑道上蠟層的厚度都必須均勻統一,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承重能力,否則阻力增加,下水將出現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工人師傅們必須保證手不抖,控制滑油澆淋的流速、隨時調整位置、傾斜程度,十幾年的老師傅往往一個來回就可以淋出光滑均勻的滑道,手上功夫了得。
江水漲潮、滑道規整、淋油師傅手藝過關、船舶狀態良好,只有滿足了這些“天時、地利、人和”,一艘船舶才可能從船臺上安全、順利地滑入水中。
揚帆啟航,船臺下水將成歷史記憶
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船臺,是1974年在廣州發掘的3個秦漢時期的斜船臺。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已經開始采用上滑板、坐墩、拆邊墩的方式進行帆船下水作業,這種方法沿用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經過歷史發展,雖然船臺下水的工藝水平不斷在提升,工具材料的性質也不斷增強,但船臺下水的工藝流程一直沒有大的改變,直到近代,出現了以移船小車等接駁工具為載體的水平船臺下水方式。
秦漢造船工場,造船技術的化石
據麥榮枝介紹,船臺按照結構形式可分為三種,分別為縱滑式斜船臺,側滑式斜船臺及平移式水平船臺。目前,廣船國際荔灣廠區的三座船臺均為縱滑式斜船臺,斜船臺具有一定傾斜角度,荔灣廠區所處珠江航道航道狹窄,水深較淺,斜船臺無法用于6萬噸以上的船舶下水,也無法再進一步擴建船臺,大大限制了建造船舶的規模和效率,這也是廣船國際產能轉移搬遷的原因之一。而位于廣船國際南沙廠區的造船生產平臺線,即為平移式水平船臺。
廣船國際南沙廠區造船生產平臺線,即為平移式水平船臺
過去的船臺下水,往往需要依賴“老師傅”們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滿足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夠順利完成,隨著科技發展,船舶建造正逐漸由經驗建造向科學建造轉變。造船生產平臺線,可進行大型環形總段的總組,且不受位置限制,可利用移船小車實現分段、總段,甚至整船的縱向、橫向、豎向的三維移動,使用計算機系統統一控制,移動勻速且穩定,可以實現“螞蟻搬大象”,是下水技術的一次革新。
麥榮枝還說道:“各種下水的方式之間,并沒有所謂的好壞,只要是適合于場地環境的下水方式,就都是好的。南沙廠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能夠突破荔灣廠區的各種限制,無疑將是廣船國際發展的一個更廣闊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