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球航運市場震蕩加劇,船舶企業融資難、接船難、盈利難的問題沒有根本緩解,船舶工業平穩健康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業內專家認為,船舶工業還需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兩化融合,不斷提升制造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今年以來,全球航運市場震蕩加劇,國際原油價格低位徘徊,我國造船完工量同比大幅增長,新承接船舶訂單降幅收窄,但手持訂單持續下降,全球船舶市場仍在低谷徘徊,船舶企業融資難、接船難、盈利難的問題沒有根本緩解,船舶工業平穩健康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
市場仍在低谷徘徊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2017年1月份至7月份,全國造船完工297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5.1%。承接新船訂單132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5.1%。截至7月底,手持船舶訂單802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1.5%,比2016年底下降19.4%。
1月份至7月份,全國完工出口船280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9.6%;承接出口船訂單119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8.4%;7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745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2.2%。同期,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10億元,同比下降9%;利潤總額18億元,同比下降28%。
上半年,我國骨干船舶企業積極開拓市場,批量承接17.4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船、8.4萬立方米超大型氣體運輸船(VLGC)、11.5萬噸成品油船、1.75萬噸化學品船、1.55萬噸貨物滾裝船、1.3萬噸甲板運輸船和極地探險郵輪等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訂單。上半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均位居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船舶市場總體仍處在低谷區間。2017年二季度中國造船產能利用監測指數為649點,與2016年二季度610點相比,提高39點,同比增長6.4%;與2017年一季度670點相比,下降21點,環比下降3.1%,指數比年初有所回落,仍處于偏冷區間。
具體來看,二季度航運市場震蕩下行,骨干造船企業手持訂單持續下降,先行指標降幅明顯。骨干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營業利潤率等同步指標環比小幅增長,產能利用情況與一季度相比略有下降。
我國新承接船舶訂單已連續14個月小于完工量。受此影響,我國船企手持船舶訂單持續下降。大部分船企生產任務安排只能維持到2018年,2019年船臺(塢)空置率明顯上升,部分船企開工船舶嚴重不足,企業連續生產能力面臨嚴峻挑戰。
預計2017年三季度,航運市場仍將低位小幅波動,新造船市場難有明顯回升,手持訂單仍將繼續下降,中國造船產能利用監測指數將比二季度有所下降,總體上仍將處于偏冷區間。
需要加快轉型升級
“全球船舶市場仍在‘L’形曲線的低谷徘徊,雖有起伏,但近期來看形勢不容樂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董事長胡問鳴對記者說。
應對市場低迷,船舶工業需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轉型升級。上半年,在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骨干企業積極開展特種船舶、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海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的研制和應用,并在細分市場領域取得明顯成效,青島武船承建世界首艘深海半潛式大型智能漁場“海洋漁場1號”并順利交付;煙臺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的超深水雙塔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1號”助力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采成功;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中小型化學品船手持訂單位居世界第一,江南造船集團超大型氣體運輸船(VLGC)手持訂單位居世界第二。
做穩船海主業,穩步開展多元經營。上半年,我國船舶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66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骨干企業在做穩船海主業的同時,積極利用現有設備設施開展相關業務,努力提升船廠盈利水平。在盾構機、陸用電站、陸用環保、海上風電/風塔、橋梁鋼結構等非船領域市場開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精益管理降低成本,多措并舉提升效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市場倒逼機制作用下,船舶骨干企業加大精益管理,降成本,多措并舉提升效率,取得了明顯成效。
業界人士表示,船舶工業還需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兩化融合,不斷提升制造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船舶企業應加快推動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在船舶以及配套設備設計制造過程中的應用,不斷夯實船舶精益制造基礎,重點實施船舶中間產品智能制造,加快建設船體分段、智能涂裝、智能管子加工等示范智能車間和智能生產線。此外,還應大力推廣船舶配套設備智能制造新模式,開展智能車間/工廠示范,全面推進船舶及配套設備設計、制造、管理、維護、檢驗等全流程的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