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末,在國內港口碼頭建設的高峰期,剛剛從遠洋船上航海回來的青島小伙李國斌通過朋友的介紹,瞄準了海上溢油應急控制和回收行業的前景。1998年,青島歐森海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成為國內最早從事海上溢油應急控制和回收技術推廣的公司之一,從代理國外的溢油應急設備開始,李國斌義無反顧地踏入了海洋環保這片在當時看還是前途未知的高冷“藍海”。如今,歷經創業17年,李國斌獨具慧眼,逐步帶領企業成長為海上的應急清污專家。
靠代理國外設備起步
1990年,李國斌從大連海事大學畢業后,一直和船舶、海洋不離不舍。1998年,國內正處于港口碼頭建設的高峰期。李國斌說,之所以選擇這個行業,是因為他看準在港口碼頭快速建設期之后,必然會帶動溢油清污行業的發展,所以就代理了國外的應急溢油回收設備,在國內進行銷售。
“不過,當時國家對港口碼頭的建設還沒有硬性的標準,很多碼頭也不會考慮溢油應急物資裝備的配備,直到溢油事件越來越多,加上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實施,客戶才開始漸漸上門,要求配備溢油回收設備,提高港口的溢油應急處置能力。”李國斌介紹道,在這個階段,公司也靠著設備代理快速發展起來,順利掘取了第一桶金,也在海上溢油應急行業打開了知名度。
建國家級溢油監測平臺
當然,這樣順應潮流快速發展的機遇轉瞬即逝,到了2010年,受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啟示,國家也加大對海上溢油應急體系的建設,國內的溢油清污行業迅速興起,競爭激烈了,而港口碼頭建設的“井噴期”卻接近尾聲,如果繼續單純靠設備代理,在未來,公司必然失去持續發展的動力。
“除了設備代理外,公司開始計劃擴大研發和經營范圍,提出針對客戶的需求定制多元化的服務。”很快,在2010年,李國斌又成立了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培養自己的研發隊伍,專門從事軟件開發、系統集成自主研發,可以根據海事部門、大型港口碼頭戶的實際需要,提供性能可靠、性價比高的裝備和解決方案。
“在港口碼頭陸續配備應急設備之后,如何合理組織和調配這些溢油應急資源又成了最新的課題。”李國斌說,2015年,機遇再度選中已經準備好的青島歐森,這一年天津海事局作為首個國家試點港口,提出要建第一個國家級的溢油監測信息平臺,而這個平臺就是歐森研發團隊設計和開發的。
“簡單說,當某海域發生了原油泄漏事故,應提前預測預警,做到第一時間了解最近的救援設備在哪,如何合理化地調動這些救援設備,盡快控制住溢油范圍。”李國斌介紹,這個平臺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為風險預判人員提供技術層面的決策參考,及時調動救援,將污染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可在線監測船舶尾氣
2015年,國家制定了《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5-2020年)》。“這個方案的出臺與國家一直以來釋放的信號是一致的,就是非常注重海洋環保及其相關科技的發展。”李國斌介紹道,而從目前現狀來看,我國船舶污染物排放缺乏嚴格的監管,船舶尾氣排放嚴重超標,給港區及近岸航行區域的大氣造成嚴重污染,所以實現港口船舶污染排放監測及監控,迫使船舶改進發動機的燃燒效率和選用質量達標的燃油,降低沿岸大氣環境污染,顯得迫在眉睫。
為了響應國際和國家的環保理念,助力青島藍色經濟發展,今年10月15日,在青島市第三次科技成果拍賣會上,青島歐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競得青島光電工程技術研究院的“船舶污染氣體在線檢測技術”項目。
李國斌介紹,“應用這個項目之后,不僅可以連續在線監測船舶污染氣體排放,還能幫助海事部門進行遙感監測,方便監管方清晰掌握遠處船舶污染氣體排放情況,為是否要求船東改進發動機或選擇燃油提供主動數據支持,在必要時指導船舶進行被動改進。”
“二次創業”向研發轉型
2014年,李國斌又正式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想法,期望公司逐步轉型,走自主或合作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讓企業能夠走上持續穩定增長的道路。
“目前,我們已經培養了大約50人的涵蓋多種學科的研發團隊,并且與中科院光電研究院、交通部科學研究院、交通部規劃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開展行業領域內產學研的積極合作。”李國斌表示,他希望通過“二次創業”,建設起企業的研發中心與生產基地。
而作為公司的掌舵者,李國斌也一直在鼓勵員工的創業、創新。“在歐森,每個研發項目都設立總經理特別獎,最高獎金達10萬元。除此之外,新研發產品的銷售收入還將作為項目獎金提成給研發團隊,激發員工的研發創新力。”李國斌說,歐森不怕員工有想法,公司也一直在鼓勵員工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做海洋環保與應急行業空白技術的開拓者,公司也相信,只有做“領鮮”的東西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