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簡稱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于2018年3月3日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委員、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參加會議,倡導船舶配套業的品牌化建設、智能化發展,呼吁配合崇明區生態島建設,進一步推進綠色造船。
船配業:
頂層設計、軍民融合、打通壁壘
“過去5年,我國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產品研發設計能力大幅增強,但船舶和海工配套業與國外同行業差距明顯,許多船舶和海工配套設備的生產技術、質量和服務相對滯后。”作為連任三屆的全國政協“老委員”,胡可一長期著重關注自己熟悉的船海領域。但由于他在江南造船也主管科研和市場營銷工作,看到了國內的船舶配套設備在船舶建造交付中的短板,因此,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他帶了呼吁共同關注我國船舶配套業的發展的提案來到了大會。
船舶配套業是船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船舶工業綜合競爭力。雖然我國船舶配套企業數量不少,但長期以來,我國船舶配套設備大部分采用引進專利技術或與國外合作方式生產,缺乏核心自主技術,競爭優勢不明顯。“與世界先進配套企業相比,我國船舶配套業自主創新能力、本土船用設備裝船能力仍有待提高。作為船舶總裝廠,推廣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設備提高船舶的國產化率義不容辭,但我們更加需要的是船舶配套業給船廠質量和服務的底氣!”胡可一表示,“縱觀行業發展可以發現,國外先進的配套廠商越來越注重開拓中國市場,這無形之中給國內市場增加了更大的行業競爭壓力。船舶配套業如何推動自主品牌的研發以及智能化的發展?這需要政策、人才、技術等各個方面的支持,尤其急需通過頂層設計突破行業間的壁壘。”
“呼吁國家政策扶持并不是萬能的,因此,應更加強調頂層設計以及各行業間的技術融通。”在胡可一看來,在研發、設計、制造、服務等方面全面推進軍民融合,打造良性互動的軍民融合發展體系,是促進船配套核心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去年兩會期間,胡可一強調“軍民、民軍雙向融合”。這一次,他再次將這個觀點運用到推進船舶配套業的發展中。胡可一認為,軍民技術在在船舶、海工平臺的研發、設計、建造技術和工法等方面各有優勢,將“軍民融合”和“一體化的科研創新平臺”理念融入船舶配套業發展規劃之中,將有助于國產自主配套設備的發展。
生態建設:
綠色造船、VOCs治理、固化經驗
上海崇明區位于長江入海口,由崇明、長興、橫沙三島組成。2016年,中共上海市委審議并通過《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40年建成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胡可一認為,“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有著各自不同的模態,應積極探索長興島上綠色造船,形成一些不同的模態下建設生態島可孵化的推廣經驗,從而推廣到長三角、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的陸海統籌上去。”
和其他兩個島嶼不同,長興島較早被定位為半生態島,允許一些裝備制造企業進入。2008年,胡可一工作的江南造船搬遷至長興島,長興島的船廠是按照當時最新的環保標準建廠,處理船舶建造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2015年以來,上海市全面推進企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治理,江南造船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150家VOCs排放重點企業。2017年,上海市正式實施《船舶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對造船企業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新排放標準要求。隨著環保法規的“換擋提速”,江南造船也相應采取了應對措施。今年1月31日,江南造船舉行VOCs治理項目啟動會,標志著江南造船成為全國第一家正式啟動VOCs排放治理的造船企業,為全國造船行業開創了VOCs治理的先河。“相比于其他工業而言,造船企業的排放主要來自VOCs。”胡可一介紹說:“建設生態島沒有先例可以復制,所以挑戰巨大。江南造船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部署,著眼每個流程踐行‘綠色造船’理念,從設計、選材、工藝和建造流程優化的源頭推進綠色造船。今年計劃大量投入資金進行環保建設,以滿足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