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青島海西灣,海風帶來陣陣寒意,天氣漸冷。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廠區內,卻呈現出一番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從8月16日第一個平臺成功下水起,有7座海工平臺都陸續進入生產制造階段,一場海工平臺建造的攻堅戰正在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如火如荼地展開。
加強頂層策劃。作為一家傳統的港口機械制造企業,如此多的平臺同時開工,既是機遇,更是挑戰。滿足用戶需求,按期交付,這勢必是一場攻堅戰,不僅需要“苦干”,更需要“巧干”。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早在年初就制定了全年場地策劃,及早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列出解決方案。
最大的瓶頸是下水。平臺下水需要通過突堤碼頭,而目前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只有一個突堤碼頭,一次只能下水一個平臺。針對這種情況,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根據場地資源占用周期,認真編制每個平臺的下水計劃,每2-3個月下水一個平臺。目標一旦確定,堅決貫徹執行。各生產環節根據平臺下水時間依次倒推,在保證場地利用率的同時,保證每個平臺總體計劃的可行性。同時,逐月進行細化,每月編制場地布置圖,統籌各個平臺建造資源,最大程度提高生產效率。
海工平臺下水以往都是租用半潛駁下水,費用昂貴,工期受制于人。為此,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根據以往經驗及港池特點,自行設計出國內首套平臺下水工裝,并在德賽平臺項目上實戰成功。此舉不僅極大節約了平臺下水成本,更有效地解決了工期受限的問題。
目前,在建的7座海工平臺1座正在試航,1座正在進行下水后的聯調試驗,另外5座平臺也都按照計劃加速推進。
強化技術引領。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從事海工平臺建造時間不長,但在行業內已頗具實力,這得益于有一支能打硬仗的技術團隊。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在內部員工轉崗的基礎上,通過人才引進,從國內知名船廠引進一批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壯大技術隊伍。同時,注重對技術人員進行規范規則、船體結構、舾裝、涂裝等專業培訓,使技術人員掌握全面的知識體系。
實戰無疑是提高技術人員能力的有效途徑。華晨平臺是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技術團隊第一次獨立自主生產設計的海工平臺,針對經驗不足,技術人員沒有退縮,他們積極借鑒消化“德賽二號”項目(已于2015年初交付)的生產設計、工藝設計及試驗大綱等,總結經驗教訓,做好新項目通用工藝資料編制及生產設計優化工作。新員工帶來了船廠優秀的設計思路和設計理念,大家通過不斷交流、相互學習,進一步提高海工平臺生產設計水平。在此基礎上,海工技術人員立足生產、服務生產,力爭生產設計圖紙簡潔明了、信息準確、突出重點,力求讓施工人員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圖紙傳達的關鍵信息及注意事項,同時統籌生產設計節奏,將生產設計較好的滲透到送審設計中去,掃清技術障礙。在全體海工技術人員的努力下,華晨海工平臺生產設計工作“首戰告捷”。
海工技術人員發揮“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全過程全能全責”作用,對于生產現場反饋的技術問題做到“3小時內反應、當天內解決、杜絕過夜”。隨著項目建造的深入,工作量越來越大,技術人員爭分奪秒與時間 “賽跑”,他們白天深入現場,實地調查原因,指導現場解決問題,保障生產工作順利推進,往往只有深夜至凌晨才能靜下來審圖和安排設計任務。“大家還年輕,需要奮斗,將來有大家一起奮斗的回憶和自豪”,大家經常這樣勉勵自己。目前,海工技術隊伍已具備完成整個海工項目設計的能力,已成為一支朝氣蓬勃、干勁十足、能打硬仗勝仗的年輕技術團隊。
嚴格項目管控。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在建的海工平臺根據不同的船東成立獨立的項目組,實行項目制運作模式,統一歸口對外的聯系、溝通及信息歸集與歸零處理工作。項目管理團隊在平臺承接后,就根據平臺交貨要求,編制了技術、生產、調試等大生產節點計劃及質量管理控制指導文件,并根據節點計劃安排將控制點分解到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中。同時將人力、設備、場地等資源納入平臺建造管理工作中,為平臺建造提供資源保障。
華晨平臺建造過程中,面對電機服務工程師不能及時趕到現場的客觀困難,項目管理團隊成員毅然接下了整個平臺電機的調試工作。為完成電機組的調試工作并達到下水要求,項目組成員一頭扎入調試電機組相關知識的學習中,一邊查找各種電機調試相關規范和文獻,一邊向生產廠商進行咨詢,翻閱電機出廠試驗大綱。特別是在調試應急發電機過程中,項目管理團隊經理親自帶隊,組織人員對設備開機前的各個系統狀態進行逐一確認排除查,確保電機處于安全狀態后再進行調試。最終在項目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4個電機先后完成安全報警系統驗收、空載啟動試驗、負載試驗,并通過船檢。
海工平臺作為武漢船機公司轉型升級的重點產品,產品保質按期交付對公司發展至關重要。武漢船機青島海西重機積極探索新的生產組織模式,投入優質人力物力資源,全力打好海工平臺生產攻堅戰,實現了“從無到有”的實質性跨越,并在向“從有到優”的目標奮進。奮斗的腳步不會停歇,武漢船機正以昂揚的姿態逆勢而上,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