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載水,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不過你一定記得去年生蠔長滿丹麥海岸的新聞。沒錯,壓載水就是生蠔泛濫成災的元兇。此前,4種有毒藻類通過船舶壓載水傳播到我國,造成大面積赤潮災害。而中國大閘蟹也跟隨商船“移民”到歐洲,也讓不少國家頭痛不已。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生態系主任吳惠仙教授多年來致力于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填補了國內船舶壓載水的科研空白。她領導創建的船舶壓載水檢測試驗室,是我國唯一具有國際互認資質的壓載水檢測試驗室。
送別了患病逝去的父親,她又一頭鉆進了試驗室。她說,對親人最好的懷念,就是繼續為海洋事業作出貢獻。
保護海洋的“綠水青山”
壓載水指為控制船舶縱傾、橫傾、吃水、穩性或應力而在船上加裝的水及其懸浮物。在船舶航行、裝載貨物過程中,需要常常排放或吸入淡水或海水,以實時調整船上壓載水量,保障船舶安全平穩。以壓載水排放為主導致的海洋外來生物入侵被全球環保基金組織列為當今海洋的四大危害之一。
去年9月8日,由國際海事組織通過的《國際船舶壓載水及沉積物控制和管理公約》正式生效實施。我國是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壓載水公約一旦生效,我國勢必成為簽約國,公約履約和港監國檢查等技術保障成為亟須。同時我國是航運大國,壓載水公約的生效及其實施,也將涉及我國外貿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海洋生態環境的安全與保護、人民群眾健康的安全與保障。
而美國、挪威等對壓載水的研究早已走在世界前列。相對美國、英國、荷蘭等海洋大國對海洋外來生物入侵的應對機制,作為海洋運輸大國的中國對壓載水引發的生態環境污染研究已顯滯后。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吳惠仙毅然挑起了科研重擔,承擔了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船舶壓載水檢測試驗室的建設項目。2016年,試驗室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開始建設,并于同年投入運行。
200多天穿越城市的奔波
正當吳惠仙準備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時候,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2017年1月,她的父親被查出膽管癌。為了照顧父親,同時不耽誤工作,她把父親接到了上海嘉定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治療。
但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與她領銜的壓載水實驗室相距百余公里,橫跨整個上海。不知道有多少個日日夜夜,她帶著資料走進父親的病房。當父親在病床上睡著了,她才打開電腦,開始自己的工作。又不知道有多少次,她背包里裝著父親的病歷本,沖進實驗室,查看樣本,對比數據,解答學生的疑問。
父親在滬治療期間的200多個日夜,吳惠仙奔波在上海的兩頭。一頭是病重的父親,一頭是科研,兩頭都是她的“寶”。但這一天還是來了。去年8月,她接到了病危通知電話趕到醫院,這位給了她生命、教會她做人做事的父親永遠離開了她。料理完父親的后事,父親讓她好好工作的遺言仍猶在耳。站在實驗室里,看著一大堆的英文資料,吳惠仙擦干眼淚,帶著父親的囑托再次出發。
腳步永不停歇
隨著2017年9月8日的腳步越來越近,《國際船舶壓載水及沉積物控制和管理公約》正式實施的鐘聲提醒著她:需要盡快做技術儲備的工作,為科研提供技術支撐。吳惠仙知道,她身上的擔子越發沉重,科研工作一刻也不能耽誤。
她的努力和堅持沒有白費。基于多年的工作成果,她建立了洋山港海域生態環境數據庫,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一批科研成果。同時自籌經費開展了近200艘國際到港船舶壓載水的生物多樣性檢測服務工作,首次創建了上海港船舶壓載水數據庫,構建了到港國際船舶排放壓載水中存活生物的指紋圖譜庫,并對生物有效性檢測作了大量的科技服務工作。她積極申請挪威船級社壓載水型式認可資質實驗室和美國海岸警衛隊授權分包實驗室,通過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團隊建設、人才培養和檢測服務等平臺建設,構建國內壓載水領域領先的船舶壓載水檢測試驗室,工作成果獲交通部海事局、中國船級社、法國船級社、國際海事組織等機構的認可。“我想在今年讓我國的壓載水檢測能力進入世界前三。”這是她的心愿和目標。
數年來,吳惠仙只在春節的時候,才會給自己短短三天的假期。三天后,又立馬返回到試驗室埋頭試驗。在她的辦公室里,引人注目的并非一張張獎狀、獎牌,而是一輛山地自行車。“遇到難題壓力大時,我會騎著它出行,”她笑著說,“搞科研的人,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怎么才能為國效力、保衛祖國海洋權益呢?”
“我的工作普通平凡,但科學研究永無止境,為海洋建設出一份力,這也是激發我不斷前行的力量”。吳惠仙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