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南沙龍穴島空中俯瞰,一字排開的30萬噸級的船塢、10萬噸級平臺線、900噸龍門吊會給很多人帶來震撼。作別廣州荔灣廠區進駐新址的廣船國際,也改變了老廠區“螺螄殼里造船”的狀況,迎來更加先進的造船設備及流程。
今年及明年,它還將分別啟用機器人焊接及薄板自動化生產線。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領域之一,廣東造船企業正通過以科技引領的轉型升級,來謀求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被定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方向的海工裝備制造,也迎來進一步突破的良機。
流程再造 廣東造船再起航
今年2月上旬,廣船國際荔灣廠區在建的最后一艘船駛離造船碼頭,轉移到南沙廠區建造。整體遷往龍穴島的廣船國際,開始新的征程。而在中船防務旗下的另一家造船企業黃埔文沖,此前也已將部分生產業務轉移至此。
在此之前,廣船國際就按照現代化造船模式,規劃建設新的廠區。廣船國際在這里建設投產的10萬噸平臺線,實現了平地造船下水及環形總段建造工藝,使得可根據不同船型實施不同的建造方案,這為提高造船效率、縮短造船周期創造了條件。
廣船國際工法部書記、高級工程師段正啟向羊城晚報記者透露,公司還計劃在內場平地車間引入機器人焊接工位,預計今年6月會投入使用。此外還將新建車間,建設投入自動化生產的薄板分段生產線,預計明年投入使用。
黃埔文沖同樣在實施對工廠的智能化改造,并在建造中實現國內首次船舶建造智能化焊接。這兩家廣東造船領域的重要企業,正通過改造生產流程為船舶制造注入新的基因。
而這也是2015年中國政府制定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要求。《中國制造2025》將海工裝備被確定為十大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并提出要“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制造核心技術”。
造船業中心轉向中國 廣東大打科技牌
廣東省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陳建榕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目前的船舶制造,走的是科技引領路線。他認為,制造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有望帶動造船業高質量發展,塑造新的產業形態。
中國正成為這一領域的老大哥,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造船完工量426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9%;新承接船舶訂單量337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0.1%。
中國造船三大指標的國際市場份額都位居第一,這就包括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到全球總量的41.9%、45.5%和44.6%。安信證券分析師馮福章認為,世界造船業重心向中國轉移的趨勢未變。
提到近兩年的造船市場,陳建榕用得最多的詞是“觸底回升”、“企穩反彈”。
而根據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數據,截至今年2月底的船廠船東訂單排名顯示,廣船國際南沙船廠以1233481噸(45艘)排名全國第六;中船黃埔文沖以754708噸(55艘)排名全國第8,總噸數都較去年同期有了提升。產品優化 部分船型亞洲領先去年年底,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就提出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先進制造基地。
該文件指出,要加快海洋船舶產品結構優化升級,以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三大主流船型為重點,提高海洋船舶研發設計能力,加快發展液化天然氣船、海洋工程輔助用船、豪華郵輪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智能航行系統、船用柴油機、電力推進系統等關鍵部件。
段正啟告訴記者,這幾年廣船國際優化產品結構,將訂單轉移至更具利潤空間的客滾船為主。而薄板分段生產線,除了是為批量建造豪華客滾船提供支撐,還是在為下一步進入建造中小型郵輪市場打基礎。
而像廣州的新船重工,由于看好粵港澳大灣區客運市場對新型高速客船的巨大需求,通過引進世界領先的碳纖維復合材料造船技術,開建碳纖維高速客船。新船重工的有關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將是亞洲地區首家實現碳纖維整船建造的企業。
中船防務的廣東造船企業搬入龍穴島,一系列的設備更新及流程改造舉措,也有調整船頭、重新起航的再創業意味。
前兩月我國新船訂單同比飆四倍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統計顯示,2018年全球海運量預計為120億噸,相比2017年略微增長。運力供給方面,預計2018年全球新造船市場供給運力9010萬DWT(載重噸),增幅達4.6%。
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的一項報告也預判,2018年航運市場將延續反彈趨勢,而造船市場預計整體呈現弱復蘇態勢。這勢必對新船市場的回溫,形成支撐。馮福章在研報中指出,造船業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逐步進入深度調整期,如今我國造船業底部逐漸回暖的發展趨勢確立。他的依據包括:BDI指數2016年底部至今已上漲264%,2018年1-2月,我國承接新船訂單同比增長456%,落后造船產能正在加速清出,我國高端船舶連獲訂單等。
“從今年年初開始,造船企業的訂單量大幅上升,而且這幾年去產能取得很大成效,造船業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市場已淘汰一批跟不上的企業”, 陳建榕在省船舶工業統計工作會上表示,“現狀非常樂觀,正是發展良機。”
段正啟認為:“造船業的未來,肯定是強者更強。”轉型中的廣東造船企業,盼著能由大變強,傲立船頭。
廣東省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陳建榕:高端的要留在國內
羊城晚報:在優化升級產品結構中,廣東造船企業中要注意什么?
陳建榕:我認為,現在是啟動國內需求的時候,不要老是關注90%的出口,高端的要留在國內。比如新型的電動船,就十分適合在珠江內河使用,這也是一個極大的市場。同時,國內近年出境游熱情不減,未來豪華郵輪市場一定有非常大的機遇。廣東省的造船業要堅持“廣東出精品”,發揮軍民融合、裝備集中、人才和科技的優勢,瞄住高端。
羊城晚報:對于廣東造船業未來的發展,您還有哪些建議?
陳建榕:一是要建立產業聯盟,產業聯盟可以連接政府、制造商、用戶、科研、大學,真正實現‘政用產學研’聯動,這樣才能搞好產業。二是要重視船舶配套,目前廣東的船舶配套還相對弱勢,大力發展、重視船舶配套,細節跟上。在轉型過程中要注意從文化、設計理念方面多學習,才能更好地去跟國外競爭高端市場,比如我未來所看好的豪華郵輪市場和海洋工程設備市場。
另外,在制造上,一定要強調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工業化的“兩化融合”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有的企業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認為“兩化融合”是上層決策時才考慮的問題,不夠重視制造執行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