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好!”“主席好!”“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電視里一遍遍傳來習近平主席親切的問候和海軍將士們鏗鏘有力的回答。你可能不知道,為了這舉世矚目的海上閱兵,中船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有一支隊伍曾連續奮戰了28個晝夜。
4月15日下午,該團隊葛莉華、蘇曉鵬、樓誠、朱羽張揚、徐成、陳濤6位成員圓滿完成了任務,從軍港回到賓館的那一剎那便“癱倒”在床上,用他們自己的話形容便是“臉上褪了一層皮,腳上磨出一排血泡,站著都能睡著,完全憑借一股精神力量撐到現在”。因積勞成疾,徐成患上了急性腸胃炎。在給家人報平安的電話中,徐成剛滿4歲的兒子急切地問:“爸爸,你什么時候回來呀?我已經好久沒見到你了。”“爸爸今天就回來!”忍著疼痛的徐成假裝一切安好,開心地回答兒子。
吹響保障“集結號”
在這次海上大閱兵受閱的7個作戰群中,除了戰略打擊和水下攻擊群外,其余5個編隊均有七〇八所研發設計的先進產品,共十型12艘艦船。為達到較好的閱兵效果,部隊要求做好專項擴音調音系統加改裝工作。
作為平臺責任單位,七〇八所需要承擔從圖紙設計、現場勘驗、設備安裝、電纜接線、設備調試、系統聯調、驗收測試、操作培訓、隨船保障、拆卸移交等全過程跟蹤、管理、協調工作。然而,此時距離閱兵當天已不足一月。
軍令如山。七〇八所高度重視,在所、部兩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指示下,隨即派出由軍船二部作戰系統科科長葛莉華領銜的六人團隊承擔保障任務。接到任務后,六人團隊迅速根據加改裝方案,針對不同平臺的特點開展個性化設計,并按照會議計劃連夜繪制了相關設計圖紙。葛莉華介紹說:“與以往的改裝任務不同,這次我們需要承擔更多的現場組織、溝通和協調任務,雖然任務艱巨,但大家信心滿滿。”
“作為從事艦艇設計的年輕科技工作者,當看到本單位研發設計的艦艇在海上劈波斬浪,接受首長檢閱時,一股自豪感噴涌而出,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團隊成員表示,“我們能參加這次重要任務本身就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任憑風吹雨打也絕不退縮。”
“再苦再累也值得”
原計劃要求在3月25日前完成勘驗、電纜敷設,設備安裝、調試、初步培訓等工作,提前至24日上午9點前完成,且部分艦船在此期間又要出海訓練和執行任務,停靠碼頭的時間非常有限。
為了能按時完成工作,七〇八所團隊從21日傍晚開始,按區域分成2個小組,同步開展實船勘驗工作,克服了平臺分布廣、交通不便、過崗復雜等困難。經過1個通宵的奮戰,直至22日凌晨6時,該團隊與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和部隊共同配合,完成了12艘輔助艦船的設備定位、供電配電箱確定、電纜敷設等工作。在此期間,通知臨時調整加改裝方案,要求部分設備暫時不加裝。葛莉華憑借豐富的經驗,預見性地要求船廠仍將暫緩加裝設備的電纜進行預敷設,為后續暫緩加裝設備緊急加裝節省了寶貴的時間。
3月23日傍晚,各平臺陸續回港,2個小組分頭行動,組織各相關設備廠,周密計劃,連夜奮戰,進行設備安裝、電纜接線、設備調試和初步培訓等工作。又是奮戰1個通宵,在平臺離開的前一刻,12艘輔助艦船基本完成預期的工作,在驅、護、輔三大平臺總體中完成率最高。
讓樓誠和朱羽張揚印象深刻的,除了軍港夜晚的靜謐,還有“常見卻不曾欣賞”的軍港日出。有一天,他們忙完任務已是凌晨2點,想回賓館卻沒有出軍港的車。深夜的海風拼命地吹,卻吹不走兩人濃重的睡意。坐在軍港里的臨時休息地呼呼大睡,直到太陽從海平面緩緩升起,他們才勉強睜開惺忪的睡眼。“實在沒精力欣賞這美景了。”兩人感嘆道。
每天出發前,陳濤都會在包里放2罐“紅牛”。雖然知道這種飲料的提振功能堅持不了多久,但他總是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能讓自己一直處于一個好的工作狀態。“累并快樂著!”陳濤說,“工作雖然辛苦,但一切都是值得的,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海上閱兵提供保障是一件神圣而偉大的事情。”
“每天至少走2萬多步。”跟其他人一樣,蘇曉鵬每天都要在待改裝艦船之間來回奔跑數十次。“很多事情需要溝通協調,有時候著急起來恨不得有個‘風火輪’。”他如是說。
神圣使命勇擔在肩
為了確保現場設備運行萬無一失,七〇八所團隊成員作為技術保障需跟隨不同艦船接受首長檢閱。“既激動又緊張。當你真正身處閱兵現場,聆聽著首長的指示,加上受閱艦船又由本單位研發設計,這場景永生難忘!”陳濤當時身處“戚繼光”號訓練艦,回憶當時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復,吶喊道:“祖國威武!海軍強盛!”
“七〇八所人的執行力真高,感謝你們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團隊成員付出的汗水和智慧,不僅為閱兵的順利完成提供了保障,也獲得了現場辦公室領導們的一致“點贊”。在葛莉華和樓誠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這次任務的點滴心得。“了解部隊官兵的實際需求,為我們拓寬了設計思路,敦促我們設計出更出色的艦船,讓官兵滿意,為國家揚威;我們與兄弟單位的同志們精誠合作,不到30個小時就完成了初步加裝任務,體現了我們軍工人強大的戰斗力。”葛莉華說。
海上閱兵當天下午,團隊還要完成一項重要工作,那就是拆除為閱兵加裝的設備,讓所有艦船恢復原貌。作為現場技術支持,七〇八所團隊開展的拆除工作進展順利,為本次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我們是一個有戰斗力的‘集體’,彼此合作,互相支持;我們雖然來自所內不同部門,但在葛莉華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克服各種困難,應對無數次緊急情況,學習了很多,收獲了很多,為今后開展類似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蘇曉鵬坦言,“我們只是眾多軍工人中的一員,對于我們來說,這次圓滿完成任務,更像是一個新的開始。”
歷經風雨磨礪,一代代七〇八所人發揚“胸懷祖國、獻身軍工,崇尚科學、追求卓越,不畏艱難、敢于拼搏,勇于創新、不斷進取”的遠望精神,成功研發了人民海軍眾多型號的艦船裝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這份軍工人的神圣使命,早已深深地鐫刻在七〇八所人的骨子里,落實到行動上,綻放在新時代一次次生動的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