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美國商務部禁止美國企業在未來7年內向中興通訊銷售商品,包括零部件及軟件產品。該事件帶來的沖擊力巨大,被認為敲響了我國通信行業的警鐘。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何止通信行業,對于我國許多行業來說,這都是一記警鐘,對我國船舶行業來說,也是如此。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具備了建造三大主力船型與超大型氣體船(VLGC)、超大型集裝箱船、大型客滾船、極地科考船等高新船舶及海工裝備的能力,但在船舶與海工配套等方面一直“跛腳”:有些高端配套產品目前還無法實現自主研制,部分可替代配套產品的質量和性能與國外先進水平還不可同日而語。在國際上不爆發大規模沖突和貿易戰的情況下,這種“跛腳”問題雖然會導致我國船舶行業處于產業鏈的較低端,獲取的利潤與附加值有限,但還可以通過全球化分工協作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在與他國發生貿易戰的情況下,這種“跛腳”很可能將威脅供應鏈的安全。
船舶行業的“芯片問題”
中興通訊依托中國這一世界最大的電信市場,發展成為全球排名第四的通信設備供應商,然而,其芯片與核心零部件一直依靠從美國進口。此次美國商務部長達7年的禁令,可能讓一直發展迅猛、并有希望在5G領域實現反超的中興通訊立即進入“休克狀態”。芯片核心技術的缺失讓中興通訊真正嘗到了扼喉之痛。
中國船舶重工經濟研究中心海事技術分析師許攸表示,其實,我國芯片高度依賴進口的問題在船舶行業的發展中也有體現。目前,我國船舶設備搭載的專用集成電路(ASIC)、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圖形處理器(GPU)等類型的芯片雖然可以實現國產化,但與國外優秀公司的產品相比,其計算性能和可靠性存在很大差距。這也使得我國船橋系統、導航雷達、加固機等設備的生產商,在關鍵處理單元上采用國外進口芯片,以保證產品的集成質量,滿足用戶需求。“美國是芯片設計和生產領域的國際霸主,基本壟斷了工業高端芯片市場。如更新換代速度迅猛,在國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領域應用潛力巨大的FPGA市場,Xilinx、Altera、Microsemi、Achronix等美國芯片生產商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許攸表示,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國的船舶工業也存在芯片受制于人的問題。
然而,這只是“芯片問題”的一個小小方面。如果“芯片問題”泛指為核心技術與產品嚴重依賴別國,面臨被“卡脖子”的危險,那么,我國船舶工業絕不僅僅在芯片這一種產品上存在這種問題。目前來看,我國高中低速船用發動機通過專利許可的形式基本具備了生產能力,各種甲板機械產品的本土化裝船率也相對較高,但在船舶設計軟件、高端海工裝備與船舶設備、高端海洋材料、通信和控制系統等方面研制能力較弱,有的還是一片空白。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分析師翁雨波認為,我國海工設備進口比例較大,估計在60%~70%。據記者了解,“海洋石油981”號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的主要裝備設施,特別是關鍵部件,比如發電機、動力系統、DP3動力定位系統等均為進口產品。以動力定位系統為例,目前,我國的動力定位系統主要依靠進口。動力定位系統包括的位置測量、控制和推進三大系統中,我國對位置測量系統中高精度位置傳感器的研制還是空白;控制系統的研制處于起步階段;推進系統的產業化基礎最好,但高功率級別推進系統的研發還在摸索階段,其關鍵動力部件制造技術長期被國外少數幾家公司壟斷。
高端海洋材料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也是我國船舶工業的“芯片問題”之一。我國40%以上的高端海洋材料依靠進口,特種焊接材料、船舶用鈦合金板帶管、高性能耐蝕鋼鐵材料、鈦合金材料、輕質和復合材料等進口依賴度較高。
此外,我國船舶行業采用的從流體仿真、結構有限元分析到初步設計、詳細設計、生產設計的軟件,也基本由國外機構研發;我國船舶通導系統市場由日本、歐美公司主導,雷達磁控管和測深儀的探頭、計程儀的探頭等產品市場被國外企業壟斷……翁雨波認為,我國船舶工業確實存在“芯片問題”,部分高端設備、材料我國還缺乏研究,部分產品雖然實現了進口可替代,但質量、性能與國外還存在較大差距,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形勢復雜切勿心存僥幸
目前,我國面對的國際形勢越來越復雜。隨著我國國力的增長,美國已將我國視為“對手”,對我國實行經濟上遏制、軍事上圍堵的戰略。由此是否可能引發供應鏈安全問題,我國船舶行業必須有清醒的判斷,并制定應對之策。
有觀點認為,即使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加,我國船舶行業應該也不會像通信行業那樣,遭遇“芯片禁運”那樣“一劍封喉”的困境。因為在船舶行業,絕大多數產品可實現國產替代,而且我國船舶行業的進口和合資合作對象主要是歐洲與日韓,從美國進口的相對較少。
但業內專家指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首先,美國算得上是我國船配產品的進出口大國。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對美國的船配產品出口金額約為1.54億美元,從美國進口船配產品金額約為1.68億美元,美國是我國最大的船配產品出口國,也是我國僅次于日本和韓國的第三大船配產品進口國。海洋資源開發裝備、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裝備、綜合試驗檢測平臺、高技術船舶、核心配套設備是《中國制造2025》列出的重點發展方向和領域,而《中國制造2025》中所列行業、技術與產品也正是美國極力壓制的對象。因此,美國必將在進出口政策上對《中國制造2025》中涉及的領域采取有針對性的遏制措施。
其次,美國是西方世界的“領頭羊”,其示范效應不可小覷。而且美國在中國臺灣問題上的“動作幅度”越來越大,若未來“武統”成為不得已選擇,歐洲、日韓等我國船舶行業主要進口及合資合作國家和地區將采取何種態度還未可知,那時我國可能面臨更加嚴峻的國際形勢,對此,我國船舶行業應做好充分的預案來保證供應鏈的安全。
此外,我國部分船舶配套產品雖然可以實現國產替代,然而,其質量和性能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如果國際形勢“風云突變”,我國船舶行業也面臨“芯片禁運”那樣的困境,那么,只能安裝國產替代產品的我國造船業的國際競爭力將大打折扣,從一定角度而言,也意味著失去部分國際市場。因此,掌握核心技術,對于我國船舶行業來說,是唯一的選擇。只有打破瓶頸、補齊短板,掌握核心技術,我國船舶行業才能擁有牢不可破的供應鏈,變得真正強大,而不是在遭遇國際形勢變化時喪失市場;才能為我國的能源、運輸等戰略性行業提供裝備保障,而不是在關鍵核心設備上被人“釜底抽薪”;才能在智能船舶等未來船舶競爭市場搶占先機,而不是依然“先天不足”。
近年來,我國在研發核心技術、做強船舶行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斥專項資金開展了動力系統、機電控制設備、海工裝備專用設備、水下生產系統及關鍵設備等研究項目。為大力推動國產技術與裝備在市場上的應用,我國還專門出臺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關于促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的意見》等扶持文件與政策。業內專家表示,可以說,采用國家投入的方式,我國在相關海工與船舶設備研發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一些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然而,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我國基礎工業底子薄,精密機床、高新材料等方面的技術水平偏低,掣肘了我國船舶行業在核心技術與裝備方面的研究步伐,阻礙了我國船舶行業重要、關鍵設備質量與性能的提升;二是我國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與市場化推廣效果一直不如人意。該業內專家認為,基礎工業底子薄,只能集中力量大力研發,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而在國產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方面,我國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除了目前出臺的扶持政策,我國還可以出臺頂層規劃,進一步引導國內的能源與航運企業應用國產技術與設備。雖然在開始階段他們可能將承擔一些風險,但最終將是我國船舶行業突破瓶頸、掌握核心技術的受益者。畢竟,我國的能源與航運業和船舶行業是“一個戰壕的戰友”,一旦貿易“戰火”或是國際沖突影響我國船舶行業,只有我國船舶行業不被“卡脖子”,我國的能源與航運業才不致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