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船閘人字門上,有他作業的痕跡;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有他得意的作品;武漢的跨江大橋上,有他留下的焊縫;中國海軍的艦艇上,有他揮灑的汗水……
他叫代能武,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的焊接專業首席技師。
33年里,他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探索創新,成為焊接領域的名匠。
“電視上看到自己作品,特自豪”
黑黑臉龐,瘦高個子,說話時笑瞇瞇的,50歲的代能武精干自信。
電焊是個苦累活,焊接作業時,工件預熱溫度要始終保持在300℃以上,代能武把自己的瘦,歸功于常年揮汗如雨的工作狀態。
1985年,初中畢業的代能武進入武船當電焊工。“高溫工作環境下,衣服褲子上都是洞,手上身上都是傷疤。”苦歸苦,代能武還是愛上了這份職業。
學電焊,都是師傅帶徒弟。代能武白天跟著師傅練,晚上回家還要研究相關書籍。一般三五年才能出師,他一年就出師了,工作兩年多就當上班長,成為技術骨干。
2004年,三峽人字閘門重點加工設備——落地銑鏜床旋轉平臺,意外損壞破裂,若外購該部件需耗費50多萬元,且訂貨周期長達4個月。這臺設備如果停了,整個三峽工程進度都會受影響。關鍵時刻,代能武僅花費幾千元焊材,5天就修復了平臺。
好焊工,把焊縫焊平整是基本功。代能武焊接出來的零件,焊縫和零件幾乎能融為一體。
2007年,武船接到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舞臺設備加工任務,全鋁合金的九環球是焊接工作中的難點。“之前很少接觸鋁合金設備,而且九環球上有軌道,軌道要能承載幾十個人的表演,焊得不好,整個球就會散架。”代能武通過摸索,帶領團隊攻克一道道難關,圓滿完成任務。“當時,在電視里看到開閉幕式上的九環球等出現,我跟家里人說‘看!這是我做的’,感覺特別自豪,很有成就感。”代能武說。
“看著徒弟成為能手,很驕傲”
從出口海洋平臺工作船到西昌衛星發射塔架,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廠房升降平臺到江陰長江公路大橋,多個國家重點工程上,都有代能武的印跡。
電焊工體力消耗大,“一般做我們這行,過了40歲就走下坡路了,眼睛不行,身體也開始吃不消。”隨著年齡增長,代能武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傳幫帶中。
2015年初,武船成立代能武技能大師工作室,這里也成為武船高水平焊接人才的培訓基地。
在武船廠區的一角,七八個年輕人蹲在地上,戴著電焊頭盔,焊接金屬材料。“這是我們的培訓基地,他們都是其他廠區派來學習的電焊骨干。”
現已成為全國技術能手的王飛就是代能武的徒弟。“師傅對我們要求很嚴格。一次培訓,我的工具擺得滿地都是,就被師傅說了。”王飛回憶說。
幾年來,代能武培訓出來的很多年輕人,在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各類技能競賽上多次獲獎,他說:“看到年輕人成為技術能手,我很驕傲。”
因業務精湛,代能武成為其他企業爭搶的對象,但他不為所動。對于工匠精神,他的理解是:“執著加創新,幾十年如一日,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