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屆中國海事金融(東疆)國際論壇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資融資機構為航運業提供融資的占比已達到全球融資總額的1/4。我國船舶融資力量的不斷崛起、融資市場的不斷成熟,對于資金需求巨大的船舶工業而言是一大利好。對此,我國船企應充分認識我國金融行業當前面臨的新形勢,強化自身實力,塑造品牌形象,憑借“良好的資信、優質的項目、有序的管理、完善的服務”進一步贏得融資機構的青睞,提升融資機構的認可度、信心度、關注度,破解船企融資難題。
近年來,全球的船舶融資格局不斷重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國際上看,歐洲傳統的船舶融資銀行紛紛縮減信貸規模、拋售船舶資產;此消彼長,中資融資機構為航運業、船舶工業提供融資的金額逐漸增加,特別是中國進出口銀行、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交銀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民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香港)航運租賃有限公司等一批深耕船舶領域的融資機構,不斷創新融資模式,幫助船企爭取更多的新船訂單,在推動我國船舶工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助推我國高端船舶產品“走出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盡管相關融資機構已投入了大量資金,但相比船舶工業的巨大資金缺口仍是“杯水車薪”,船企“融資難”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有融資機構人士坦言,雖然2017年以來船市有所回暖,但船價仍在低位徘徊,船企現金流大幅萎縮,融資機構基于風險防控的要求,不可能傾其所有支持船企。尤其是發展潛力不確定、資信評估偏低、抵押資產不足等自身短板問題突出的船企,獲得融資的難度更大。當前能獲得融資的多為信用狀況良好、資金流順暢、接單能力強的船企,融資機構往往也更愿意和這些船企的品牌船型進行合作。我國廣大船企要想為自身發展引入“金融活水”,唯有通過查短板、找差距、促整改,增強融資機構重點關注領域的實力,才能贏得融資機構的信任和支持。
打鐵還需自身硬,增強自身實力才是正道。廣大船企要“對癥下藥”,針對融資機構重點考量的信用狀況、經營風險、資金流、接單能力、第一還款來源等因素,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提高負債經營能力及融資能力,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接單能力和還款能力。同時,牢記高質量發展要求,積極對標日韓先進企業,強化創新驅動,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為主線,以高技術船舶產品及其配套設備自主化、品牌化為主攻方向,持續強化管理理念、優化管理流程、提升造船精度、縮短造船周期,致力實現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借力好風上青云,加強合作、拓寬渠道十分必要。今年年初,國家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鼓勵以銀行、證券、保險等多種金融手段支持船舶市場發展,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廣大船企要充分借助政策東風,積極與融資機構開展合作,共同創新、設計符合需求的金融產品,實現風險共擔,增強金融業對船舶工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