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發展的浪潮中,作為一名上海船舶工匠,我們有責任、有信心,為船舶行業的發展樹立榜樣、貢獻力量,我們要將工匠精神發揚和傳承下去,讓船舶匠心的種子生根發芽,團結引領廣大船舶工人,為祖國的強國夢、強軍夢再立新功。”
——徐新生
30年如一日——扎根銑床生產一線
徐新生于1988年進江南造船機制車間從事銑工工作,30多年來一直堅守在生產一線。在江南百年軍工的沃土上,在老一輩江南工匠的幫助和指導下,他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從一個普通的青年員工,成長為銑床技術骨干,攻克了許多國家重點項目和軍工產品的技術難關,也培養了一批新一代的銑床操作人才。他發明的“一種調距槳底座銑削螺孔用夾具”和“一種調距槳底座車削偏心凸臺用夾具”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016年他被上海市船舶工業公司評為“徐新生技師創新工作室”領銜技師,同年獲得上海市總工會“技師創新工作室”榮譽稱號,2017年獲得上海市船舶工業公司“船舶工匠”稱號。
技術精湛——國家重點項目屢顯神威
徐新生精湛的技藝在多個國家重點項目中屢建奇功,原本看似無法解決的難題,在江南工匠團隊的鉆研下迎刃而解,不僅大大提高了項目的建造速度,還在提高項目質量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徐新生先后參與過我國第一臺過江和地鐵用隧道盾構機、第一條磁懸浮列車軌道、第一套大型三聯供煤氣氣化爐、葛洲壩船閘、長江三峽永久通航閘門、溪洛渡閘門等重大工程項目的建造工作;參與過國家大劇院、北京天文臺、上海科技館、浦東國際機場、上海F1國際賽車場、南浦大橋、徐浦大橋、盧浦大橋、東海大橋等大型市政鋼結構項目的建造工作;參與過集裝箱橋吊、龍門吊、第四代碼頭裝卸機等大型成套設備項目的建造工作;參與過液化氣船、巴拿馬型散貨船、水上和水下艦船、科考船、海監船等先進船舶的建造工作。
上海磁懸浮列車——徐新生回憶,當年上海要建造磁懸浮列車,他們接到了磁懸浮列車軌道研制的任務,能夠參與世界領先技術的磁懸浮項目,他們倍感自豪。由于從來沒有接觸過磁導項目,也沒有其他可借鑒的同類工程,項目團隊一度陷入困境。
徐新生及其團隊只能通過翻閱大量的理論書籍,不斷地積累試驗數據,攻克一個一個難關。經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最終完成了軌道分段的研制,達到了相應技術要求,經過批量生產敷設沿用至今。
中國第一臺過江和地鐵盾構機——當年是從日本引進的生產技術和圖紙,經過潛心的鉆研和不懈的努力,經過無數次試驗和改進后,通過日本專家的技術檢驗,正式投入使用。
“當時的日本驗收專家十分嚴謹,檢測表面光滑度時,居然是用舌頭舔表面,讓當時在場的建造成員都驚訝不已。”徐新生說,“原本預測日本專家會用白手套、放大鏡等檢查方案,也是我們能夠想到的最嚴格的方式,沒想到居然用到了舌頭檢查,我們都佩服當時的日本工藝驗收師傅,最終我們還是通過檢驗。”
“這臺機器十分平穩無頓挫感,噪聲很小,長時間運行穩定”,當時日本專家評價。
刻苦鉆研——傳統工藝向數字化造船的蛻變
作為新時代的船舶工匠,不僅僅要在崗位上勤勤懇懇,更要不斷地學習探索新技術、新工藝,緊跟時代的腳步,始終走在造船技術發展的前沿。特別是在銑床設備的升級換代中,更要注重掌握新的技術,始終保持船舶工匠的引領作用。
“傳統銑床操作技術高的老師傅有很多,我也經常向他們請教。但是隨著銑床設備的升級換代,我更要注重新技術的運用和探索。”徐新生說,“我剛開始接觸銑床數字化編程時,全上海找不出幾本管用的書籍,操作軟件全是英文的,只能通過不斷的摸索,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掌握了銑床數控技術。”經歷了痛苦的蛻變,才能迎來新技術的曙光。
傾囊相授——培養銑床人才新生代
在人才培養方面徐新生一直從匠心與技術兩方面著手。匠心方面以培養責任心以及對鉆研技術的熱情為主。技術方面先著重培養基本功,基本功扎實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讓他們大膽去嘗試,個人的技藝只有在實戰的鍛煉下才能得到真正的領悟。
通過現場指導及理論輔導,他帶教的青工業務水平持續提高,多人取得了中級工以上級別的證書,并能在生產中獨擋一面,成為新一代江南銑床工匠。
新時代、新氣象、新征程——工匠精神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