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緊緊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機遇,以江蘇高校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契機,成立了海洋裝備研究院,并組建了專職科研機構。該校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大限度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和創造力,以海裝院為科技創新“先手棋”,實現了高產出、高速率、高起點建設目標。
近日,江蘇科技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院長蔣志勇收到一份發自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的合作意向函,希望就緊湊高效換熱器研制項目與江蘇科大海裝院開展技術合作,共同推進深水油氣開發共性核心技術及裝備的國產化。此前,中海油氣電集團技術中心與海裝院已分別牽頭申報科技部年度重點項目。基于項目中液化天然氣(LNG)/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FLNG)核心裝備國產化關鍵技術研究,中海油氣電集團技術中心非常認同海裝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及再氣化裝置(LNG-FSRU)再氣化模塊與設備。這只是江蘇科大海裝院在持續強化自主創新,推進“政產學研用”合作上的一個代表項目。
組建3年多來,江蘇科大海裝院多次參研船舶與海工類國家重大專項,多平臺、大格局“一體多翼”推進協同創新,自主培育的海工產品項目進入產業化應用和工程實施階段,注冊海裝院產品商標,孵化企業推進政產學研用合作,逐步形成自主研發、自主生產、自主產權、自主品牌,向著建成江蘇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集研發與制造于一體的海洋工程裝備基地大步邁進。
自主研發創新工藝
鍛造“中國芯”
“選擇產品和項目需要非常大的勇氣。除了研發制造一些急需的設備外,我們也在研發一些國內外領先的產品。比如LNG氣化器熱交換器的芯,就完全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產品,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芯’。”蔣志勇自豪地表示,“中國芯”的學名是“印刷版式LNG氣化器”,是海洋工程裝備上的一個元器件,全世界只有英國的一家企業能夠生產,而且要提前兩年訂貨,售價200萬英鎊一個。如今,只需要國外企業三分之一的價格就可以購買到該產品。
“當時我們就想,憑什么世界上只有一家企業能生產,我們就真的做不出來嗎?打破國外壟斷,再難也要試一試。一個團隊20多人,船海、能動、材料、機械專業的教授和科研人員,大家一起攻關,真還弄出來了。” 蔣志勇表示,印刷版式LNG氣化器市場需求面廣,在再氣化船、浮式發電站、新燃料船等方面的應用非常多。它的特點是緊湊、體積小,成品只有0.15立方米大,把原來一個房間大小的熱交換器變成4本A4書的大小,不僅低于科技部指南要求的0.5立方米,還完全改變了采用傳統工藝的路徑,利用了3D打印新工藝技術,是完全獨立自主的創新。“中國芯”于2015年開始研發,2016、2017年完成兩期,這一新工藝新技術得到了中海油氣電集團技術中心等十余家海工企業和科研機構的青睞。目前,有人希望江蘇科大海裝院將該產品以1000萬元的價格進行技術轉讓,但是,蔣志勇還想在今年推出第三代產品,然后進行中試和推廣。除了“中國芯”,今年,江蘇科大海裝院“四兆瓦吊艙推進器項目”立項,該項目主要用于豪華郵輪等電力推進新型船舶。此前,國內還沒有企業能夠真正研發出來。
“中國芯”的自主研發,還觸發了江蘇科大海裝院增材制造研發中心的建設。該中心針對傳統技術難以制造的零部件、新產品快速開發的原型件以及個性化定制的零部件,積極探索并且推廣應用金屬、非金屬3D打印技術,掌握了船舶與海工復雜零部件增材制造、船用零件拓撲優化輕量化設計制造,相關零件修復、改造以及船舶海工零部件熔模增材制造等技術。目前,增材制造研發中心已經成為船舶行業和華東地區設備規模最大、打印工藝最全、打印精度最高的增材制造服務平臺,擁有國內最先進的EOS M400金屬3D打印設備,打印的單個零件最大成型尺寸為400毫米,精度為0.02毫米。該中心的2臺大型非金屬3D打印設備,還能提供增材制造模型優化設計、關鍵技術研發、模型支撐設計等服務。2017年,該中心共開展對外服務項目20多個,聯系和簽約合作企業36家,申報相關計劃項目6個,是鎮江高新區和學校裝備建設的亮點。
截至2017年年底,江蘇科大海裝院自主培育產品焊接電磁感應預熱、海工裝備案例庫、岸電電纜傳輸裝備、極地低溫救生艇及吊架等實現產業化推廣或工程應用,無人艇、作業型深水纜控無人深潛器(ROV)、極地低溫救生艇、電容法海水淡化、超臨界LNG氣化器等獲得各類政府計劃項目支持,靜音式側推、水下生產工具、感應加熱校平機、制儲氫供電系統、動力定位能力評估系統等形成樣機。2018年,江蘇科大海裝院將對新形成的極地低溫救生艇、薄板校平機、焊機智能監控系統、水下作業型ROV等產品進行商業性推廣和工程應用。目前,江蘇科大海裝院通過培育產品類項目獲得各類政府計劃項目11個,獲資助經費2400萬元,產品推廣應用取得效益近百萬元。
突破關鍵技術
激發產學研“新活力”
“從產品研發到開展科技創新,海裝院探索了機制體制管理改革創新的路子,也通過產品、項目、裝備建設、提供服務等提升了學校學科建設水平,獲得更好的發展。” 蔣志勇表示,海裝院科研項目突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深海、綠色、安全”國家重點任務導向,緊緊圍繞船舶與海洋裝備領域,謀求在重大項目、自主產品、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和標志性成果。
時至今日,江蘇科大海裝院建成總體技術、機電技術、增材制造3個研發中心,擁有相對穩定的海工裝備性能分析、水下機器人研發、無人艇研發、LNG氣化器研制、增材制造、動力定位研發等7個科研團隊。此外,江蘇科大海裝院發揮學校科技人才資源優勢,服務國家戰略創新需求,積極投身振興船舶工業新征程,開展了“第七代超深水鉆井船水動力性能預報與極限強度計算”“深水半潛式支持平臺靠泊軌跡規劃及抗撞特性”等課題研究,主持了“拆解作業風險控制與安全監測技術研究”“極地十八纜物探船冰阻力及冰載荷研究”等項目。
“與國家指南對照后發現,很多國家層面的重大科研項目,我們都有能力去做。目前部分產品已實現工程化應用,可以申報國家項目了。”蔣志勇介紹,海裝院已經具備了牽頭申報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的實力,正在申報的2項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通過了第一輪網評,6月份將參加第二輪答辯。“這是第一次由江蘇科大牽頭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專項,以前都是參與合作。競爭會很激烈,但是我們總要走出這一步。”
至2017年年底,江蘇科大海裝院組織申報各類項目60個,獲得立項30多個,其中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個。海裝院參與的“第三代超深水集約型海洋風電安裝船設計及制造關鍵技術”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參與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研制及工程應用”獲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變革體制機制
釋放創新“主動力”
2014年,江蘇科大建設國內一流造船大學的戰略實現從方向性向目標性的轉變,該校緊緊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機遇,以江蘇高校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契機,成立了海洋裝備研究院,并組建了專職科研機構。2015年,江蘇科大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海裝院為科技創新“先手棋”,變革體制機制,建設跨學科、綜合交叉的專職科研團隊,最大限度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和創造力,不斷提升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2015年,啟動了海裝院自主培育項目研發,2016年進駐鎮江國家高新區打造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創新基地,2017年全面完成增材制造研發中心建設。
2017年年底,以江蘇科大海裝院為實體,以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江蘇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處、江蘇高校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創新能力提升重大聯合載體、江蘇省海洋裝備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為展翼,形成常設機構、實體運行、并行工作、協同推進的“一體多翼”主格局,圍繞“大”船舶范疇深入開展協同創新,助力國家海洋強國、江蘇海洋強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