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絲綢之路”吸引了世界目光,作為近北極國家,加強極地船舶設計制造技術研發,提升極地船舶航行安全性,對我國實現海洋強國的宏偉目標意義重大。日前,我校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極端環境下北極航行船舶運動和結構安全性分析與評估”正式獲批,標志著我校繼作為國內牽頭單位參與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極端條件下安全海事操作:北極航行(簡稱SEDNA)”后,再次在服務國家極地戰略、開發共建北極航道方面上取得新突破。5月25日,項目啟動會在校召開,打響了項目研究的“發令槍”。
項目的中方成員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代表就項目前期進展、初步方案、總體計劃和需求對接等進行了研討和細化,并與項目的歐方成員單位英國BMT集團、倫敦大學學院、芬蘭阿爾托大學和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就合作研究、技術引進、進度安排和成果共享等方面進行了遠程對接。目前,項目已經全面啟動。
“極端環境下北極航行船舶運動和結構安全性分析與評估”項目,針對我國“永盛輪”等極地航行船舶在極端條件下遭遇的實際問題,通過與歐盟極地研究領域優勢單位合作,開展極地航行環境分析,對冰區航行環境中船舶結構冰荷載及強度、船舶運動性能進行研究,掌握海冰現場監測、冰載荷及破冰能力、運動性能和結構性能預報等技術,開發我國首套北極航行船舶運動和結構安全性分析軟件系統,填補國內空白,并應用于歐盟相關單位和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直接用戶方,為保證極地航行船舶的安全性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項目由我校“極地裝備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薛彥卓教授作為負責人,副主任倪寶玉副教授作為技術負責人,聯合上述中歐極地研究領域優勢單位協同攻關,旨在為北極航道(歐洲到中國的東北航道)航運提供一整套以安全、高效、環保為目標的解決方案,支撐中歐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極地裝備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依托我校極地大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為了對標“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國家安全戰略、“海洋強國”“ 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滿足國家和行業對北極航道和極地資源開發中裝備制造能力和關鍵技術問題的迫切需求,充分借助學校高緯度地理位置和在極地船舶設計制造領域的雄厚技術儲備,于2017年10月入選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研究方向包含極地環境與載荷預報技術、極地裝備結構與運動性能預報技術、極地環境下裝備適應性技術、極地通信、導航及探測技術等,旨在集中多學科優勢力量,形成學校有關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的優勢學科,并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方向。實驗室與中心自成立以來,先后主持和參與了我國在極地船舶和海洋工程方面大部分的政府重大項目,包括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工信部高技術船項目中國最新一代科考船“雪龍2”和全球首艘極地甲板運輸船、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新型極地冰區半潛式鉆井平臺關鍵技術研究等。2017年,我校作為國內牽頭單位參與的SEDNA項目獲歐盟科學技術委員會審核通過,成為 2016至2017年度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在航運領域中唯一資助的項目,項目獲批金額約680萬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