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韓國造船企業斬獲了大量新船訂單,取得了不錯的接單成績,但是在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市場收獲甚少,并在與中國、新加坡海工裝備建造企業的搶單戰中屢屢敗北,海工裝備接單市場份額不斷萎縮。韓國業界對此深感憂慮,三大船企也頗感壓力,正全力拼搶市場上隨著油價走高而不斷浮出的海工項目訂單。
專家指出,盡管韓國船企具有一定技術優勢,但是中、新企業具有較強的成本競爭力,韓國要想打贏“翻身仗”并非易事。對于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來說,面對當前的行業形勢以及市場競爭,加快提升設計總包能力、突破生產平臺設計建造核心關鍵技術顯得尤為迫切。
三足鼎立
韓企份額縮水
當前,全球海工裝備建造市場呈現中、韓、新“三足鼎立”的格局,從接單量來看,中國和新加坡企業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這使得韓國三大船企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感到壓力很大。
今年上半年,全球累計成交各類海洋工程裝備36艘(座),金額合計53億美元。其中,成交浮式生產平臺訂單9艘(座),金額合計34億美元,占全球海工裝備成交總金額的64%。
隨著市場需求持續聚焦于浮式生產平臺領域,原本以自升式鉆井平臺為主的中國和新加坡企業加大對浮式生產平臺訂單的爭搶力度,聯合工程設計企業廣泛參與項目招標,并憑借成本和價格優勢獲得了市場上的大部分訂單。上半年,中國企業累計承接4艘(座)生產平臺訂單、15艘海工船訂單,接單金額達24億美元,同比增長44%,市場份額為45%,位居全球榜首;新加坡企業累計接單17億美元,遠高于2017年同期,全球占比為31%。而韓國企業上半年僅承接1艘浮式浮式液化天然氣(LNG)生產裝備和1艘浮式液化天然氣存儲及再氣化船(LNG-FSRU)訂單,合計金額約7億美元,接單金額同比大幅下滑,市場份額僅為14%,被中國和新加坡企業遠遠甩在身后。
“在油價下滑之前,也就是本輪海工市場危機爆發之前,韓國的市場份額基本維持在30%左右,中國和新加坡份額分別約為33%和15%。但是隨著市場行情急轉直下,韓國具備優勢的浮式鉆井平臺和浮式生產平臺訂單嚴重萎縮,導致其市場份額在2015年、2016年滑落至12%和8%。”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市場分析師劉二森告訴記者,2017年,由于油價整體回升,浮式生產平臺市場逐步活躍,之前被低油價“鉗制”的浮式生產平臺訂單開始釋放,韓國船企攬入部分大型項目訂單,當年市場份額一度高達55%,遠超中國和新加坡企業。然而,隨著中國和新加坡加大對浮式生產平臺訂單的爭搶力度,韓國市場份額逐步受到“侵蝕”,今年上半年接單量再次大幅萎縮。
眼下,為完成年度接單目標,韓國船企竭力想要在海工市場有所突破,正全力拼搶美國雪弗龍石油公司的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項目訂單,并密切關注澳大利亞LNG相關項目推進情況,試圖把握該項目帶來的LNG-FSRU建造需求。
新VS韓
新加坡憑何制勝?
2017年,在挪威國家石油公司Johan Castberg 項目FPSO船體合同競標中,韓國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均參與競標,最終,新加坡勝科海事憑借略低于三大船企的價格拿到了訂單;今年上半年,在Vito半潛式生產平臺等招標項目訂單的競爭中,新加坡吉寶遠東船廠再次與韓國企業較量并勝出。
新加坡企業緣何能屢屢從韓國三大船企中“虎口奪食”?專家指出,同為技術實力較強的競爭者,新加坡船企主要憑借成本優勢“碾壓”韓國。據劉二森介紹,新加坡企業多雇傭東南亞工人,這使其勞動力成本方面較韓國船企有一定優勢;通過自主研發和對外引進兩種途徑,新加坡企業浮式平臺的設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也有利于其在設計、施工建造環節進行成本和周期控制。此外,新加坡企業以修船起家,修船和浮式生產平臺項目都具有定制化特點,且在浮式生產平臺改裝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也有利于其控制成本和施工周期。
在管控成本的同時,新加坡企業近年來還不斷升級改造基礎設施以提高生產效率,如勝科海事打造的現代化Tuas Boulevard船廠已投入運營,經過多個項目的磨合,對其提升建造效率大有裨益。
“在設計水平、建造效率等方面,韓國企業相比中國和新加坡企業均存在一定優勢,但這種技術差距在逐步縮小。”劉二森指出,對韓國船企來說,人工成本是“軟肋”,且正是由于人工成本高昂,韓國船企不得不依賴于技術手段、實現精確的裝配線生產以取得競爭優勢并實現盈利,這要求進行批量化接單,反而限制了其建造“一次性”項目的能力。
中VS韓
我國企業如何提升競爭力?
當前,盡管我國海工企業在全球海工建造市場占據較大份額,但是“短板”依舊突出——承接訂單仍以海工船為主,浮式生產裝備搶單實力不強,建造實力強、經驗豐富的海工企業并不多。
今年年初,我國多部委印發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必須大幅提高研發設計水平,增強關鍵系統和設備研制能力,突破深水和超深水大型FPSO、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及上部模塊等設計建造核心關鍵技術,形成前端工程設計和總裝總成能力,突破技術瓶頸。
“近期,我國企業承接了一定數量的浮式生產平臺訂單,但是多為殼體分包建造,而非韓國企業承攬的總包項目。”劉二森指出,夯實設計能力、提升總包能力是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之一,可以通過國際合作快速提升設計總包能力。同時,還要提高設計建造效率,優化管理模式,注重質量管控,做好成本控制和風險防控,以低成本、高效率、短周期和高質量應對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