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也給國際航運市場帶來影響。作為國際航運市場的晴雨表,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本周觸及一個月低點。
11月2日星期五,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下跌0.88%至1457點,觸及過去一個月來的新低。
干散貨指數下跌,主要受海岬型(Capesize)貨船需求疲弱的拖累。海岬型貨輪是指一些大型貨輪,因為它們噸位和排水量太大,以至于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當其需要穿越大洋時,這些船只就必須通過好望角,因此這類貨輪又稱為“好望角型”。
早在今年8月,高盛貨運數據顯示,自2017年四季度以來,全球貿易勢頭正在放緩,7月份這一趨勢仍在持續,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加速。
路透社的報道稱,商用船只租金成本進一步下降,集裝箱船的費率已從多年高點下跌了24%,而原材料船費率也已從5年的高點下跌10%。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全球貿易放緩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在2020年左右出現衰退。
全球供應鏈的核心,是通過干散貨船運輸谷物、煤炭、礦石和水泥等原材料,而集裝箱貨船則通過將成品從工廠運到消費者手中來完成這一循環。
今年4月,干散貨和集裝箱運價飆升至多年來的高點,原因是制造商紛紛將提前消費,以避免后期關稅升高而帶來的成本上升。運輸費率在8月份見頂之后,于9、10月份開始跌至階段性低點。
船運經紀商BRS Baxi駐新加坡的董事總經理Ashok Sharma向路透表示,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趨平,集裝箱指數也表明全球經濟確實在放緩。
匯豐銀行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Frederic Neumann則表示,在過去幾年的強勁增長之后,全球貿易正在降溫。他認為,各主要經濟體的需求問題、新興市場壓力以及貿易摩擦升級,都是經濟放緩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船舶經紀商Banchero Costa的研究主管Ralph Leszczynsk稱,干散貨運價的逆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出現的波動帶來的。今年,印度、土耳其、巴西、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本幣兌美元匯率嚴重走軟,削弱了它們的進口能力。
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是國際干散貨運輸市場走勢的晴雨表,曾以四級不同噸位的干散貨船型的航運成本作為指數成分,噸位從最重到最輕分別為Capesize(海岬型、好望角型)、Panamax(巴拿馬型)、Supramax(靈活型)、Handysize(輕便型)四級各占比25%。
但自今年3月1日起,BDI指數成分剔除最輕噸位的Handysize(輕便型),噸位從重到輕調整為40%、30%、30%的成分比例,以便更好地反映各級干散貨船對全年航運業的貢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