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滔滔,承載著期望。一艘如半個足球場大小的工程船由大馬力頭輪拖動著,緩緩離開長江碼頭。這艘138.0米長的“巨無霸”名叫“新海旭”,入中國船級社,總裝機功率26100千瓦,標準疏浚能力6500立方米/小時,是世界最大非自航絞吸挖泥船。其核心設備均實現了國內設計和制造,這標志著我國大型絞吸挖泥船的設計、制造和使用形成完整技術體系,總裝建設和核心設備建造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疏浚工程實力是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的關鍵之一,從港口航道建設、水利防洪清淤、采礦,到沿海城市發展、圍海造地和生態保護等多方面都需要疏浚工程,而大型絞吸挖泥船是疏浚行業的核心利器。從首艘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大型絞吸挖泥船“航絞2001”到2018年交付使用的“新海旭”,上海交大設計建成的56艘挖泥船疏浚量占全國疏浚總量的60%。“交大挖泥船”的“族譜”,也是中國疏浚“國之重器”突破技術封鎖、實現自主設計建造、逐步成長壯大的縮影。
打破壟斷 自鑄重器
自1897年海河工程局(現中交天津航道局前身)成立,中國現代疏浚業已走過121年漫漫征程,疏浚裝備經歷了從整船進口到國內自主設計建造的蝶變。1966年,中交天航局從荷蘭引進自航耙吸船“津航浚102”輪,花費可折合4噸黃金,可謂“天價”。大型現代化挖泥船結構復雜、技術含量高,國外對中國嚴格封鎖技術,僅高價向中國出口整船,2000年之前我國主要從國外進口。
一直以來,我國屬于“疏浚大國”卻非“疏浚強國”。“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如同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2002年起,上海交大在中交集團、交通運輸部長江航道局、中鐵建港航局集團和大型疏浚企業支持下,開始了自主設計和研發,“絞吸挖泥船世家”由此誕生。
如何設計?關鍵部件選用何種材料?主要設備如何匹配?從0到1,沒有資料和先例參考,團隊調研了幾乎所有相關船型,邊學、邊做、邊改,步步攻克關鍵技術,逐步掌握最核心技術,再不受國外制約。2004年,國內首艘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大型絞吸挖泥船“航絞2001”誕生,揭開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序幕。
“一戰成名” 飛速發展
進口船用了那么多年,國產船能行嗎?“天獅”號2006年誕生時就受到質疑。天津航道局專門組織比賽,結果“天獅”號各項指標領先斬獲第一。這“成名一戰”標志著我國具備了設計和制造大型先進絞吸挖泥船的能力,也讓天津航道局直接加訂了“新天牛”系列十條船的訂單,上海交大也在絞吸挖泥船核心技術方面越來越成熟。到2010年,上海交大團隊設計的我國首艘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鯨”號成為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其絞刀功率達4200千瓦,可以挖掘巖石和珊瑚礁,最大挖深30米,總裝機功率20020千瓦。
而如今,家族最“年輕”的“新海旭”輪究竟有多強?團隊負責人之一楊啟教授舉例說,按每天16小時工作量來計算,“新海旭”挖掘細粉沙每天可以疏浚10-12萬立方米沙土,“一條船一天的挖掘、輸送量可以把一個足球場堆高約18米。”
中國制造 閃亮國際
目前,國產疏浚設備裝船率超過95%,總造價不足國外同類型船50%,性價比和維修服務便捷性都高于國外同類產品。從“航絞2001”到“新海旭”,加上正在設計建造的3艘,“交大挖泥船”家族已有59位成員。幾代上海交大“船舶人”不懈努力,產學研用結合,多項自主創新技術達世界領先水平。不久前,由上海交大與其它6家單位聯合報送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入選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
3月,“新海旭”將開赴遠海進行一帶一路港口建設。56艘挖泥船的“足跡”已遍布亞洲、非洲、南美洲,在我國上海洋山深水港工程、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曹妃甸首鋼工程、環渤海灣經濟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沙特吉贊人工島疏浚項目、阿爾及利亞舍爾沙勒新港口項目等17個國家103項工程中發揮重大作用。曾幾何時,荷蘭、比利時等國龐大挖泥船團隊長期壟斷,而現在,“中國疏浚裝備”這個民族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增添閃亮光芒。
如今,中國年疏浚量已超16億立方米,是少數幾個能夠自主開展大規模吹填造陸和航道疏浚工程的國家之一。我們距離實現海洋強國夢,又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