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禁止出口的造島神器“天鯤號”通過“大考”,即將變身為真正的“地圖編輯器”。
9日12時30分,經過近3個月的挖泥、挖巖試驗,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投資建造的亞洲最大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順利返航回到船廠,標志著“天鯤號”完成全部測試,正式具備投產能力。
“天鯤號”在海上航行
“天鯤號”的挖泥能力超過了同樣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投資的現役亞洲最大的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鯨號”。
“天鯤號”在海上航行
之前擁有“造島神器”之名的“天鯨號”由上海交通大學與德國企業共同承擔設計,能以每小時45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遠6000米外。
而“天鯤號”全船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總裝機功率25843千瓦,設計以每小時60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巖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輸送到最遠15公里的地方,絞刀額定功率6600千瓦。該船于2018年10月2日赴江蘇啟東開展挖泥試驗,經過近1個月調試,其挖泥最高生產率達每小時7501立方米,遠超每小時6000立方米的設計標準,同時驗證了該船15公里超長排距的挖掘輸送能力。
此次挖泥試驗過程中,“天鯤號”智能挖泥控制系統調試獲成功。這是絞吸船自動挖泥技術在我國的首次應用,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歷經5年攻堅研發,是我國疏浚技術的又一突破。有了這個“大腦”,“天鯤號”就能實現無人操控自動挖泥,并能根據施工區域實際情況自動調節動作,確保生產效率長期保持在較高標準。
“天鯤號”的絞刀在下放疏挖
2018年11月23日,“天鯤號”又開赴大連開展挖巖試驗。試驗圍繞著高產量、低能耗的要求開展,共進行了絞刀在巖床上的挖掘姿態試驗、不同性能的刀齒試驗、絞刀轉速試驗、極限橫移拉力試驗、正反刀挖掘試驗共5個方面的試驗。最終,“天鯤號”成功完成挖掘60兆帕巖石強度的試驗,超過挖掘巖石硬度50兆帕的設計標準。
據“天鯤號”總工程師王健介紹,試驗期間,“天鯤號”的挖掘系統、輸送系統和智能挖泥系統等施工關鍵設備性能均成功通過了實際施工的考驗,各項測試技術指標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標準。
值得關注的是,“天鯤號”將憑借其長達15公里的遠程輸送能力,成為建設中國海疆的國之重器,甚至被網友稱作“地圖編輯器”。
除促進一方經濟發展之外,填海造陸還對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以及國家的經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南海填海造陸之后,就可以建設永久性軍事基地,不僅能夠建設雷達站和監測站監視島礁周邊海域空域的一舉一動,還能部署航空兵、導彈部隊、水面艦艇維護祖國的合法權益。
那“天鯤號”的工作效率到底有多高?該船監造組船體工程師孔凡震向澎湃新聞做了形象生動的解釋:“假如使用‘天鯤號’挖掘填滿一座‘水立方’,功率最大的情況下只需要6天半時間。”
更重要的是,“天鯤號”是國內首艘從設計到建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自航絞吸船。
正是因為“造島神器”的工作效率異常驚人,在2017年5月,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為維護國家安全,對大型挖泥船實施出口管制,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出口。
此次結束的挖泥、挖巖試驗是“天鯤號”投產前的最后一次考驗,“大考”歸來的“天鯤號”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王健透露,下一步,“天鯤號”將在船廠做最后塢檢,塢檢結束后將正式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