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報網訊 從40年前的49.13元到現在的9.2萬元,南京市高淳區古柏鎮武家嘴村村民的人均純收入翻了 1800多倍。村民們說,能有今天的生活,他們得感謝一個人,這就是他們的村黨委書記武繼軍。今天上午,南京地區“改革先鋒進校園”主題宣講活動在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溧水校區舉行,作為“開學第一課”,武繼軍的故事讓在座的師生們非常感慨。
“以前的武家嘴如果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窮’,兩個字叫‘很窮’,三個字就叫‘太窮了’。”報告會一開場,武繼軍帶著濃重方言發音的“窮”字讓臺下的師生們琢磨了半天,也引起了極大的興趣。
武繼軍介紹,過去的武家嘴,是個“漁花子村”,村民世代以捕魚為生,每年的冬春枯水季節,沒地收糧食又捕不到魚的村民只能走村串戶,靠乞討來維持生活。198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才四十九塊一毛三,村集體負債十多萬元,是當時高淳縣最窮的一個村。高中畢業后,被“窮”逼得沒辦法的他嘗試起了跑船搞運輸。跟著別人跑了一段時間后,1982年他決定自己買船。
“我看中了一條68噸位的雙掛機木船。船東開價要15000元,經過討價還價,最后12800元談成。當時自己沒錢,借遍了親朋好友。在去買船的路上,我把錢放在秤上稱了稱,重二斤三兩。”他說,大家在驚嘆的同時,也為他捏了一把汗:借了這么多錢,能還得上嗎? 打聽到在南京下游正在建設的新生圩水運碼頭,黃砂需求量大,但那里的風浪大,他還是冒險去了。幾趟下來就帶著六七家村民一起跑,形成了一個運輸小隊,1983年那一年跑下來,就凈賺了3萬多,成了村里第一個萬元戶。
就在他準備放手一搏的時候,組織上找到他,希望他當村主任。“說實話,當時我非常矛盾。當村長,個人的經濟損失不言而喻。”但聯想到這幾年在外跑船闖江過程中遇到的結算、保險等種種困難,他感覺村民們急需一個組織幫助解決這些問題,自己義不容辭。
成立水上運輸隊、進行安全知識培訓、解決保險公司不愿意保險的難題……武繼軍給為村民們辦了一系列實事,更重要的是,抓住了若干機遇,帶領村民們把生意越做越大。
“村民武學海自籌資金建造了全村第一艘100噸位的鋼質船,在長江上搞起了黃沙運銷業務,第一個航次就凈賺了1200多元。我們抓住武學海這個典型廣泛動員,激發起全村第一波‘造船熱’。村民們紛紛籌集資金,照著小木船的結構自行設計建造鋼質船。全村船舶總噸位從1984年的2000多噸迅速發展到1988、1989年的8000多噸。這一輪‘造船熱’,正趕上了中央決定開發上海浦東的機遇。村民的錢包很快鼓了起來。”
“2016年,我看到國家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和關停低效鋼廠的政策,分析出:對環保和造船的要求更高了,成本也要提高、鋼材價格也因為供應量減少要上漲。國慶節的時候,我和南鋼一下子訂了1萬噸鋼。結果,3個月后,鋼材漲了一千多塊錢一噸,光鋼材我就掙了一千多萬。新造的船在2017年11月3日正式開工,一條船的造價4000多萬,現在已經可以賣6500萬了,四條船就能掙一個億左右。”
現如今,昔日的“漁花子村”已榮登南京綜合實力百強村榜首,并一躍發展成為“中國民間造船水運第一村”。村子不僅制定了“一業為主、多元拓展”的產業戰略,繼續做大做強造船水運主業,實現由低層次傳統灘涂造船向現代化船舶制造的跨越,由傳統水運向現代航運物流業的跨越,還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有膽識、有魄力、有智慧,還善于學習,緊跟政策,抓住機遇,”該校文創藝術學院大二學生徐益說,武繼軍書記講述的故事讓他深刻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變化,也讓他對改革中“領頭雁”的重要性,“堅持心中的夢想,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堅毅和勇氣,就能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