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國內造船業骨干船企紛紛率先祭出降本增效等多項舉措,以期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業內一些人士認為,國內造船業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多方聯手,為本土配套業發展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發展環境,促進本土配套業更好發展,從而為自身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強勁動力。
兩道“緊箍咒”
束縛本土配套業發展
盡管國內造船業連續多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國內船配業并沒有因此而得到同步發展。蕪湖造船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如華說,在其建造的船舶里,歐洲船東的船大多用的是進口設備;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公司一位技術主管稱,一些船東會主動要求主要機電設備用進口的;南京中船綠洲機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志峰說,在該公司2018年接獲的訂單中,鮮有來自國內船企的訂單,船企對此的解釋是“船東不認可”。
漢盛(上海)海洋裝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國彪認為,長期以來,“全球售后服務缺乏,船東不認可”是國內配套企業頭上的兩道“緊箍咒”。顧國彪表示,國內一些船企在船舶建造特別是出口船建造上,出于風險防范考慮,不主動接觸了解國內配套企業,不積極推薦國產設備,不太愿意把國內配套企業納入設備供應廠商表。他認為,國內船企對國內配套設備這種過于謹慎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國內配套企業的發展。“出口遠洋船舶對船上的設備配置要求一般都要高于同規格的內貿船,國內船配企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必然要擠進出口遠洋船舶設備市場,與國際同行同臺競爭,比產品質量和價格,比交貨期和服務。然而,當前,在一些出口遠洋船舶的典型機電設備招標中,即便是國內知名的配套企業,也連競標的資格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船配企業配套能力再強,也難以發揮出來。”
“‘全球售后服務缺乏,船東不認可’這兩道標簽在多年前就被貼在國內配套設備上。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如果還是用老眼光看待當今的國內配套設備,顯然很不公平。”顧國彪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制造業及科技產業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中國也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年申報的專利數量連續7年高居全球首位,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之一。整體制造業水平不斷提升,有助于國內配套業不斷運用先進的技術對生產設備進行改造;科技產業不斷快速發展,為國內配套業不斷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貿易大國地位的確立,為國內更多配套設備走向全球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他認為,目前,國內配套業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國內一些配套企業如漢盛等生產的全系列船用環保設備已取代了進口設備,配套國內出口船,還有些國內配套設備實現了批量出口;一些配套企業在海外發展了為數不少的產品售后維修服務代理商,如中船WinGD發動機全球服務已全面啟動,利用服務商遍布全球各大港口優勢而開設的振華港口機械及船舶備件全球服務網絡即將開通;原本是船配“門外漢”的浙江偉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上市公司也攜雄厚資本,并依靠強大的研發生產能力,陸續進入船配業,成為國內船配領域快速崛起的新生力量。
河南光彩電器公司是1998年于河南安陽成立的一家民營配套企業。該公司總經理李繼文表示,如今,光彩電器的生產基地在河南安陽,技術營銷中心在上海,還在海外發展了23家售后技術服務簽約網點,成為施耐德、ABB等全球知名品牌在華的原始設備制造商(OEM),產品批量配套國內眾多骨干船企建造的系列大型出口油船、散貨船等船型。
顧國彪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國產配套設備開始逐步替代進口同類產品,批量配套出口遠洋船舶,甚至還實現了批量出口。不管是自主品牌還是OEM國外品牌,至少表明了現在國內配套企業的制造能力越來越得到了國外船東的認可。德國一船務公司在華新船監造師也認為,現在國內一些配套設備質量已經與日、韓、歐同類產品不相上下。
打破陳舊觀念
攜手打造公平發展環境
長期以來,國外船東選擇在中國造船,都會在少數幾個國外品牌中指定主要機電設備,造成了這幾個國外品牌在華處于壟斷地位。國外品牌設備供應商利用其市場絕對話語權,致使產品價格始終保持高位。即便是船市行情低迷,新船價格“跌跌不休 ”,一些國外品牌配套設備在華的價格依舊堅挺。
就拿船用發電機來說,國內民族品牌僅有蘭電(蘭州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三波電機(原江西三波電機廠,現已改制為康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斯坦福、馬拉松、利萊森馬等國外品牌幾乎占據了國內船用發電機市場。康富科技公司董事長洪小華稱,康富科技成立初期,國內民族品牌船用發電機在國內市場沒什么影響力,在華銷售的國外品牌船用發電機價格幾乎每年就要上漲5%~10%;后來,康富科技等民族品牌船用發電機業務慢慢做大后,國外品牌船用發電機不但不像過去那樣每年漲價,反而還主動降價,和國產品牌打起了價格戰。洪小華開玩笑說,假如有一天,康富科技等民族品牌在船用發電機市場話語權逐漸被削弱甚至消失,在華的國外品牌船用發電機保準會立馬漲價。
為打破少數國外品牌配套產品在華壟斷的不利局面,給國內造船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強勁發展動力,一些業內人士呼吁,國內造船業及船東應打破“國內配套設備技不如人”的陳舊觀念,在同等的技術條件下,為國內配套設備提供一個同國外配套設備公平競爭的機會。揚子江船業高級工程師張明海說,在同等技術條件下,船企當然愿意選用質量可靠,價格便宜,安裝調試服務更及時、周到的國產設備,不過,在簽訂造船合同時,船東有權提出他們的意見,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品牌,船企為了接單就需要與船東展開談判,或者向船東妥協。
“在這種情況下,船企就要主動和國內相關配套企業聯手,積極同船東展開技術談判。”顧國彪表示,要想增加船企與船東談判的勝算幾率,需要多方攜手,努力做好3個方面的準備工作。
首先,船企要加強同配套企業的溝通,及時了解配套企業技術研發實力、生產能力及質保體系等方面的真實情況。船企應該把技術實力雄厚、生產加工設備先進、質量品牌意識強的配套企業作為自己的戰略合作伙伴。配套企業則應聯手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組建技術創新聯盟,有針對性地制定進口設備逐步國產化的目標,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力爭開發出性能接近甚至更優的進口替代產品,以增強自己同國外品牌設備商商務談判的話語權。
其次,全面做好國產配套設備特別是替代進口設備的技術可靠性驗證能力及質量追溯能力建設。《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綱要(2016~2020年)》已明確提出,加強關鍵技術與產品試驗驗證能力建設;提高產品全壽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將這一發展目標落實到位,鼓勵國內造船、配套、航運、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政府質量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聯合建立國內配套設備技術可靠性驗證中心,從技術角度以及實船應用角度把握國產配套設備技術可靠性。國家引導造船、配套、科研等相關船舶企業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指導思想,抱團互保,根據市場規則設立國產配套設備產品質量信用保證金,對通過船舶配套產品質量性能可靠驗證的國內配套設備實行質量信用承諾。一旦經過認證的國產配套設備發生質量事故,用戶由此遭受的一切經濟損失由產品質量信用保證金悉數賠付。
最后,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借鑒日、韓發展本國船舶配套產業的成功做法,在制定產業發展政策時積極引導國內船東及船企在同等技術條件下優先選用國內設備,同時加強市場監管,堅決制止國外配套企業通過部分產品的優勢地位串通船東、調整價格、打包供應、擠兌國內廠家,并最終損害船企利益的行為,為國內配套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公平發展環境。
“一味排斥國內好的企業配套設備、盲目迷信國外品牌,只會增加船企造船成本,增加船東備件及技術服務的費用,壓縮國內配套業發展空間,最終受害的還是國內的造船業及航運業。”顧國彪說,“目前國內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一致呼吁要相信國內優秀品牌配套設備。”他表示,隨著國內對本土船舶配套產業鏈重要性認識的不斷加深,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產優秀配套設備脫穎而出,中國的國產配套設備裝船率遲早有一天會達到85%、90%,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