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象山鶴浦東紅造船廠順利下水的“華利17”號新型遠洋魷釣船。近期,這個試點的“海上菜園子”,每個月能種出80斤的新鮮蔬菜,一時間,“海上菜園”備受關注。目前,舟山已有6艘遠洋漁船開種,但如果再提高新鮮蔬菜的采收頻率和產量,還需要增加蔬菜設備數量。
常年出海的漁民,最想吃的是什么菜?老漁民陳國忠說,新鮮蔬菜。
遠洋漁船,常年漂泊在海上作業,一走就是兩三年不回家。船員們能吃上一頓新鮮的蔬菜,簡直是件奢侈的事。
可是最近就有艘遠洋漁船,在船上成功開出了個菜園子。
這就是在象山鶴浦東紅造船廠順利下水的“華利17”號新型遠洋魷釣船。昨天,記者得知,這個試點的“海上菜園子”,每個月能種出80斤的新鮮蔬菜,雖然不算特別多,也能給船員們嘗個鮮。
這個消息很快在寧波、舟山的漁民中炸開了鍋。一旦這項技術能得到推廣,今后,海上的船員們有福了。
逼出來的創新—遠洋漁船上種出新鮮蔬菜
陳國忠是象山鶴浦鎮的一位老漁民,他跟隨著鎮上的遠洋漁船到東南太平洋上釣魷魚,已經有8年了。
他說,每次出海,一走就是兩三年,最難過的就是空閑下來,寂寞的讓人發慌。四周除了海,還是海。在大海上,想吃頓新鮮的蔬菜,就是奢侈。
“做夢都想吃到新鮮的蔬菜啊?!彼f,但是眼看離岸邊越來越遠,每天只能吃冰凍的魚、肉和海帶,連比較容易保存的土豆、洋蔥也吃得不多。
祖祖輩輩的漁民,都在吃這樣的苦頭。
怎樣才能讓漁民在海上吃得好一點?不少舟山、寧波沿海的漁業公司,開始動腦筋想方設法地創新。
去年,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牽頭,協同舟山海達威海洋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華利17”號魷釣船上,搞了個試點,在遠洋漁船上利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蔬菜。
在今年6月29日,“華利17”號魷釣船遠赴秘魯漁場作業,船上多了一塊“菜地”—在駕駛艙臺上,安裝了10套全自動節能蔬菜種植設備。
“華利17”號也因此成為國內首艘進行船上蔬菜種植的遠洋捕撈船只。
月均最高產80斤—能供20多名船員吃三頓
所謂“無土栽培技術”,就是通過先進的光照溫控及自動補水系統和多元素有機緩釋復合肥,來確保綠色蔬菜快速生長。
這種技術在陸地上應用廣泛,已經比較成熟了。可是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在海上氣候的影響下,在有限的漁船空間內,它的效果又如何呢?
“華利17”號出海后,大家等了3個月的時間。
這幾天,遠在東南太平洋上的“華利17”號上傳來了消息—3個月的時間里,在船上種出來的菜還不錯,船員每個月都有得吃。
船長說,在“華利17”號遠洋漁船上,船員們既當漁夫,又當農夫。平時,在蔬菜種植箱中,灑水和施肥都是自動完成的。等到了收割的時候,船員們才需要動手。
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的一位負責人,和試驗船一直保持著聯系。他的心得是,在船上選種蔬菜的品種相當重要。
因為受海上氣候條件和船上特殊環境的限制,“海上菜園”種的只能是以采收周期短的葉菜類蔬菜為主,比如韭菜、上海青、空心菜、甜白菜、木耳菜、紅莧菜、生菜等,都是“海上菜園”的首選。這一類的菜,成長周期為10至15天,割過一茬,很快又長出一茬。船員們一個月下田收割兩三次,每次能收二三十斤,產量最高時一個月收了80斤。
這樣的量,夠20多名船員,吃上兩三頓了。雖然對整艘漁船來說,月產80斤蔬菜,量不算大,但每月能吃上兩三次帶著生命綠色的新鮮蔬菜,這已經讓船員們很滿足了。
“海上菜園”或將被推廣——舟山已有6艘遠洋漁船開種
遠洋漁船上,能種出新鮮蔬菜,這個消息太誘人了。
從舟山海洋與漁業局得知,當地已經有6艘遠洋漁船已經“開墾”,帶著“菜園”出海作業了。
這個消息在象山鶴浦海島上傳開。鶴浦鎮上有一家歐亞遠洋漁業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有3條魷釣船、2條釣秋刀魚和魷魚的兩用船,船上的船員大多是附近的漁民。這幾艘船,也在秘魯漁場作業。
得知消息后,這家公司開始多方打聽在遠洋漁船上自種蔬菜的技術。如果這個技術可行,他們也馬上引進過來。
目前,舟山方面還在搜集和總結經驗。在漁船上開墾菜園子,有兩個難點。一個就是這套設備的重量跟放置位置,這跟船的規模大小其實有一個固定的匹配參數。這個參數是多少,現在還在試驗中。
而且這些設備安裝在船上,一定要經過船檢部門的檢測,保證每臺種植設備都要固定在船上,不能搖搖晃晃。同時,設備固定的位置和重量,也要經過嚴格的測算,否則會影響船在海上的安全航行。另一個,就是選種的問題。既要能適應海上的環境,還要生長周期短,最好能割一茬生一茬,當中不需要再播種。具體哪些種類的蔬菜能勝任,也要慢慢種出來才知道。
舟山海洋與漁業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再提高新鮮蔬菜的采收頻率和產量,還需要增加蔬菜設備數量。若按每艘船25名船員配置計算,需要至少30套種植物設備管理,可達到每周兩次的采收效果。這樣,每月就有約200斤的總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