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名為《海上沒有任何船,貿易已陷入停頓》的文章在朋友圈大量轉發,該文章表達了駭人聽聞的說法:“歐洲和北美之間的貿易已陷入停頓。在已知的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沒有任何一艘貨船行駛在北大西洋上往來歐洲和北美之間的水域。” 這個驚悚的消息讓很多人猜想,全球貿易經濟是否真的已經停滯?海上真的沒有船了嗎?
這一消息隨后被證實是謠言,在沒有重大意外和災害的情況下,要讓北大西洋這片全球最繁忙水域中的貨船全部停航回港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數據顯示,歐洲和北美之間的北大西洋水域,依然活躍著數量可觀的貨運船隊。
雖然海上無船的謠言不攻自破,但是全球航運業面臨的嚴峻形勢卻是現實。
進入2016年后的短短兩周,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指數降至369點,只相當于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更是創下了15年來新低。BDI一向被認為是全球經濟“晴雨表”,連續下滑的數據讓人們陷入了對全球貿易低迷的恐慌之中。
實際上,BDI指數由1985年發布的BFI指數發展而來,1999年起BDI指數成為市場上最具代表性之散裝航運運價的晴雨指標。但是,目前來看,BDI指數對世界經濟的反應被過度解讀了。
首先來說,BDI是干散貨運價指數,主要是初級產品,這類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減少,反而是制成品所占比例不斷上漲。僅以中國來說,中國的制成品出口中機電、紡織品及化工品產品所占比例可能接近80%甚至90%。
其次,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社會從蒸汽機時代進入信息產業時代,此時,全球經濟結構正在朝著知識經濟的方向發展,信息、知識的作用被不斷放大。BDI這樣完全基于大宗商品的指數只能作為參考,而參考意義可能也在下降。
整體來說,BDI指數還是能夠反應國際貿易的走勢,但是在判斷全球經濟時,BDI指數只能作為參考。減少對BDI指數的過度解讀,也就不會再出現“海上無船”的謠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