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視全球海洋為單獨經濟體的話,按體量算,它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7:全球海洋每年的經濟產值約2.5萬億美元(約合17.3萬億人民幣)。
在近日于上海舉辦的海洋日:“如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論壇”上,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挪威特使、挪威前氣候與環境大臣赫爾格森(Vidar Helgesen)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可持續發展才是發展海洋經濟的正道。同時,如果貿易摩擦升級導致全球貿易下降,也會對海洋經濟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他還表示挪威和中國在海洋經濟領域內有著眾多可以合作的領域。
確然,中國和挪威在海洋經濟上已有了深度的合作。目前,挪威是僅次于中國的世界上第二大海產品出口國。根據挪威海產局的數據,2018年挪威大約出口了270萬噸海產品至世界上14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向中國出口了15萬噸海產品,價值37億挪威克朗(約29.3億人民幣),這刷新挪威海產品進入中國市場20多年來的記錄。
不過,其中青花魚、比目魚是排名前五的出口到中國的挪威海產品,為中國民眾所熟知的挪威三文魚并沒有拔得頭籌。挪威貿工漁部長伊薩克森曾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盡管他很清楚很多中國消費者喜愛挪威的三文魚,但實際上目前三文魚只有挪威對華海產品出口的10%不到。
根據挪威海產局的數據,全球食物蛋白生產中,來自海洋的蛋白生產只占了6%。而這6%之中,挪威就占了2%。赫爾格森表示,來自海洋的蛋白當前為30億的人口提供了蛋白質的來源,這個數字在20年之后將會翻一倍。
所以如何更科學、合理利用海洋,才能保障人類從海洋中可持續獲得更多的海產品,來滿足當前的生存需要,以及后代的需求。赫爾格森不無擔憂的表示,海洋當前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這些壓力與挑戰來自于氣侯變化,來自于污染,來自于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來自于過度捕魚。
對于當前存在的過度捕撈,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赫爾格森分享了挪威管理漁業的成功經驗,他坦言道,“我們曾經也過度捕魚,我們也有過一些不可持續的做法,不過我們已經從過去的錯誤的覆轍當中我們總結出來,如果你過度捕魚的話,肯定會影響你海岸的工作的創業,影響你的經濟,得不償失。所以可持續就是維持大家發展的生計,我們采取集約化,以生態系統為導向的漁業的管理,而且以科學管理,這是我們的管理體制。”
對于可持續的海洋經濟,赫爾格森還談到了一些其他變量,比如技術問題和貿易爭端等等。他表示,如果貿易摩擦升級導致全球貿易下降,也會對這個行業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近日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都表達了對全球貿易摩擦拖累增長的關切。IMF總裁拉加德借二十國(G20)峰會會議場合重申,根據IMF估計,現階段貿易摩擦可能會在2020年將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水平降低0.5%,即造成約4550億美元的損失。
此外,赫爾格森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挪威和中國在海洋經濟領域內有著眾多可以合作的領域。譬如,除去挪威的傳統海洋產業漁業和航運以外,他特別提到航運的電氣化,他表示中國在陸地運輸的電氣化方面已經是領導者了。在海洋方面,挪威在船只的電氣化,特別是漁船的電氣化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具有很強的合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