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多年快速擴張后又撞上中國經濟放緩,航運業正面臨著許多業內人士有記憶以來最糟糕的危機,越來越多的“僵尸船”只要能賺到利息錢就愿意起航。
“我們現在處于這樣一個處境,即人們都在拼命回憶上一次這個行業這么艱難是什么時候,而我們可是經歷過90年、80年代和70年代的考驗的,因此“有記憶以來(最糟糕的危機)的表達開始適用,”波羅的海交易所首席執行官Jeremy Penn表示。
該交易所制定航運費用的歷史已經超過250年了,如今它的成員們正面臨著殘酷的考驗。
“船主們正面臨著艱難的決定,是否干脆拋錨,并寄望于一切都會好起來,” Penn補充道。
航運界網上周文章指出,眾所周知的是航運業現在面臨大蕭條,封存運力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停運背后的邏輯在于,“運行它們將導致賠更多錢”。
由于全球需求低迷,和擔心船舶供應過剩,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已經連跌11個交易日,屢創新低。在今年迄今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BDI下跌超過了20%至363點,為1985年有紀錄以來最低。海岬型船、巴拿馬型船和超靈便型船運價指數周二全部刷新紀錄低位。
華爾街見聞此前介紹過,BDI是由全球幾條主要航線的即期運費加權計算而成。作為散裝原料的運費指數,BDI衡量了鋼材、紙漿、谷物、煤、礦砂、磷礦石和鋁礬土等民生物資及工業原料的運輸情況,與全球經濟景氣榮枯和原物料行情高低息息相關。因此,BDI被視為反映大宗商品行情乃至全球經濟景氣程度的領先指標。
中國需求不振
近幾個月干散貨運輸減少的情況嚴重惡化,因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勢下,對鐵礦石和煤炭需求減少。海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原油進口量增長8.8%,鐵礦砂進口量增長2.2%,煤、銅、鋼材進口量則分別下降29.9%、0.3%和11.4%,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國家統計局本周披露,2015年中國 GDP僅增長6.9%,創1990年以來最低增速,并正式步入了“6”時代。
同時,商品價格也一蹶不振。近期發布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顯示,該指數在2015年全年重挫25%。這是該指數連續第5年下跌,創造了自1991年開始編纂以來最長的連跌紀錄。
彭博行業研究金屬與礦業行業分析師朱軼認為,中國經濟放緩拉低了各類商品的價格。根據彭博行業研究對于生產商和貿易商的調查,中國雖宣布了加快基礎設施項目的計劃,但尚未轉化為更多的需求。這種趨勢可能在2016年繼續壓低大宗商品價格。
前期快速擴張 行業運力過剩
此外,船舶供應過剩更令干散貨船運行業的困境雪上加霜。此前幾年,在廉價的貸款和穩定的需求的刺激下,航運業經歷了一段大規模擴張的時期。
《每日電訊報》報道稱,2010-2013年間,世界船隊規模擴張了一倍。同時,中國造船廠的產能也擴張了一倍,并接到了大量的新船訂單。
(中國力爭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干散貨運市場曾經連續好幾年實現接近10%的增長,”倫敦上市的船舶經紀公司Braemar Seascope首席執行官James Kidwell表示。“突然之間,市場就停止增長了。這是一個急劇的變化。”
“如果船只比要運的貨還多,那么運費自然就低迷了,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僵尸船":只求賺到利息錢
于是,“僵尸船”應運而生。所謂僵尸船,就是那些只要能夠賺到償還利息的錢就會開工的船只,它們根本不指望能償還本金。
“損害航運業的就是僵尸船,它們接受不正常的價格只是為了繼續運營下去,” Kidwell表示。
他還說,最近幾周,運行了5年的海岬型船只被以1900萬美元的價格賣掉,而往常的正常價格約在3300萬美元,連新船4800萬美元的價格的一半都不到。中國不斷向世界輸出鋼材,也打壓了船只殘值的價格。
需求有所改善?
一個好消息是,航運巨頭Moeller-Maersk首席執行官Nils Smedegaard Andersen今日表示,經歷了去年的蕭條增長和運力過剩后,今年的集裝箱運量在加速增長。
“今年伊始,事情似乎有點好轉,”他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我們確實預計亞洲至歐洲航線年內將有所改善。”
在他看來,盡管行業仍然需要解決運力過剩的問題,需求端的情況看似有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