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江中上游地區大量承接沿海地區轉移的石化等產業,導致長江危化品運輸量激增,已然形成了“化工圍江”的態勢。《工人日報》記者日前走訪了解到,在長江這條黃金水道上,存在部分危化品運輸船舶老舊且簡陋、從業人員素質和企業資質良莠不齊、儲運和裝卸等環節有較多安全漏洞等問題。業內人士對記者坦言,危化品運輸如今已成威脅長江航運安全的“移動炸彈”。
隨著宜昌、萬州、涪陵等化工園區相繼建成,加之南京、安慶、九江、武漢等傳統石化產業聚集區,長江沿線逐步形成了一條綿延上千公里的“化工走廊”,化工產量約占全國46%,這也導致長江危化品港口和物流企業不斷增加。
長江海事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長江沿線共布局化工園區60多個,生產企業約2100家,生產運輸的危化品達250余種,包括丙烷、丁烷等易燃氣體,原油、汽油、苯等易燃液體,以及苯胺、苯酚等毒性物質。
據了解,目前長江危化品運輸單殼、單底、老舊船偏多,船舶技術狀況堪憂。數據顯示,2014年初長江重慶至安徽段,常年航行作業的危險品船舶有2254艘,其中單底單殼船占33%以上,老舊船舶超過10%,而單殼船舶的失事率比雙殼同類船舶高5倍。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長江危化品運輸也存在監管盲區。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危化品港口管理權屬于地方港航部門,但一些地方基層執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對專業性要求較高的危化品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嚴重不足,而監管人員往往“只能保證去人,查一下有無相關證件等,更專業的、有針對性的檢查很難做到。”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長江危化品運輸安全事關重大,應多途徑加強管理,提高準入門檻,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加強事前監管,探索引入專業的第三方監管機制;協調各方齊抓共管,加強全過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