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研究和咨詢機構國際海洋戰略(MSI)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未來投資何種船舶至關重要,而及時從與化石燃料“接觸”最多的行業(船舶)撤資,可能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實現盈利的唯一途徑。
全球經濟持續放緩,航運市場的供需天平不斷向供給側傾斜,運力處于長期過剩狀態。同時,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現象的持續加劇,世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這促使能源消費需從碳氫化合物轉向可再生能源和生物燃料轉型。而這必將對全球航運業帶來根本性影響。
MIS報告指出,碳氫化合物的使用大幅減少。報告指出,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煤炭,到2050年,煤炭占全球能源需求的比例將從四分之一左右降至不足5%。在同一時期,“油+液體”所占比例從約三分之一降至不足20%。在主要碳氫化合物能源中,天然氣的相對降幅最小,但仍將從全球能源的四分之一左右降至近15%。
報告假定生物質能/生物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都將出現爆炸式增長。對于可再生能源而言,這種航運需求的替代目前難以想象。雖然前者本身存在環境挑戰,但它也有可能成為船舶的另一種替代選項。關鍵在于,目前被運輸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都屬于能源,而不是用于處理能源的基礎設施(發電廠、煉油廠等)。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汽車電氣化可能需要大量運輸用于電池等的基礎設施材料和金屬,這些都是能源鏈上的一次性事件,因為這些都只是組件,而不是原料。大多數商品運輸都與主要原料的運輸有關。此外,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無法運輸,只能通過固定的電網或電池發電,利用起來不會產生任何二次加工商品的貿易,就像你現在看到的石油產品和鋼鐵。從本質上講,這是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好處之一——它們不需要持續不斷地開采/污染自然資源。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在去年發布的一份權威報告指出,如果要將地球變暖限制在比工業革命前溫度僅上升1.5°C(2.7華氏度),我們就需要社會各界快速、長遠和前所未有的變革,致力于到2050年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實現零碳排放量。
那么,全球能源供應的脫碳轉型將對航運業及相關資本市場產生哪些影響呢?
MSI報告顯示,在“參考”框架下,全球能源需求將在本世紀30年代趨于企穩之前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化石燃料的使用量總體上出現了下降,但它遠不及“減排”框架中那么嚴重。到2050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將減半,煤炭消費量將下降80%,天然氣需求將在短期內見頂后下降。在預測范圍內,可再生能源的凈收益最大,將從2020年的5%增長到2050年的16%,而生物質能/生物燃料的凈收益將在2030年出現大幅增長,增長至全球需求的12%,但除此之外,幾乎看不到成比例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