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將打造“海上移動牧場”,為消費者提供高附加值魚種和海產品。
12月3日,澎湃新聞記者從2019年中國國際海事會展獲悉,據測算,中國可供養殖的深遠海養殖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預期建設約300個年產2萬噸高品質海產品的“海上移動牧場”,其中養殖工船牧場約100個(黃海、東海、南海分別為25、35、40個),大型深水網箱牧場約200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分別為5、45、70、80個),平均單個牧場有效養殖水體達8萬立方米,可年產三文魚6000噸以上。
此外,中國自主研制的“深藍1號”網箱(5萬立方米水體)2018年開始試驗,今年7月經過改裝后已正式投入運營。
目前,位于上海的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正牽頭策劃“海上移動牧場”工程方案,并已牽頭國家相關部委就深遠海養殖裝備科研課題立項進行論證,并針對深遠海養殖加工船開展相關科研攻關。
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童波透露,由該院設計的國內首條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深藍號”今年年底即將交付。
據童波介紹,所謂“海上移動牧場”,指的是包括親魚培養、產卵及受精、溫度培育、幼魚喂養、成魚養殖、收獲加工及運輸、陸上加工與銷售在內的深遠海養殖產業鏈,由一座管控中心、兩種核心裝備、一組配套船隊(捕撈漁船、養殖工船、活魚運輸船、飼料運輸船、冷藏運輸船、補給船、疫病處理船、廢料收集船等)組成,單個牧場所需海域面積3-10平方公里,每5個牧場構成一個大型移動牧場群(可共享配套船舶),群內各牧場之間距離10-15公里。
在“海上移動牧場”,技術含量最高的是深遠海養殖加工船。這種船針對高品質、高附加值魚種,集養殖、補給、加工、儲存和轉運功能于一體,首次采用封閉式循環水養殖方式,開展海上工廠化養殖。
深遠海養殖加工船依托循環水處理、深水變水層取水和綜合智能管控系統,能有效隔絕外來病原,保障養殖系統,提高養殖密度;同時具備自航能力,可快速躲避臺風等惡劣海況,兼顧航行過程中維生系統不間斷工作能力;還可在船上開展養殖魚類加工和冷藏存儲,提高產品品質。
以今年年底即將交付的“深藍號”為例,該船總長120.28米,型寬21.60米,設計吃水7米,可在無限航區航行。童波透露,按照用途,該船交付后將作業于南極水域,具備傳統尾拖網和連續泵吸拖網兩種作業方式,船上配置凍蝦、蝦肉和蝦粉加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