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上海交通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來自仙桃的“船舶設計大師”何炎平分享這一獎項。
一小時能把一個足球場增高一米,大型挖泥船是“基建狂魔”的“手腳”,是吹沙填海的神兵利器,讓世人見識了“吹填成陸”的威力。2000年之前,中國的大型挖泥船主要依靠從國外引進,整船設計、關鍵設備及相關核心技術更是被牢牢掌握在國外的企業手里。
現在,中國不僅可以造出亞洲最大、最先進的絞吸挖泥船“天鯨號”,而且整個中國的疏浚裝備正在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這個轉變來自于幾代中國船舶工程師的不懈努力。
楊槱是我國當代船舶工業奠基人之一,他于戰火中留學歸來報效祖國,奔走于課堂和船廠,歷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教務長、教務長、造船系主任,63歲那年當選為造船界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家華于1969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制造系,是楊槱傾心培養的一代中堅力量,“辛一心船舶與海洋工程科技創新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是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制的開拓者和倡導者。何炎平,譚家華的學生,現任上海交大船舶設計研究所所長,國內高校唯一一位“船舶設計大師”。從大江大河到大洋大海,三代船舶人追逐著同一個海洋強國夢,堅持從事開創性高技術船舶和裝備研發。
何炎平是我市西流河鎮何邦村人,1989年畢業于下查埠高中,是當年的理科狀元。小時候,家里曾經先后有過幾艘木船,學生時代的他一有時間就會和家人出去劃船捕魚。高考填報志愿,父親希望他留在家鄉,選擇在武漢讀書。可是,他并沒有聽從父親的建議,而是填報了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船舶工程專業。
何炎平畢業后,一直留校深造,從事科研。主持設計了世界最大的重型非自航絞吸挖泥船“新海旭”和“新海騰”。2018年被授予“船舶設計大師”榮譽稱號,至今共設計了56艘絞吸挖泥船、并有數項設計為國內首次開發,成為全國高校中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
昨日下午,記者采訪了何炎平的高三班主任,原下查埠高級中學楊炎林老師。他告訴記者,剛進入高中時,何炎平基礎不是很強,但學習刻苦,肯鉆研,自學能力特別突出,對數學、物理有濃厚興趣,“是個好學上進、有思想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