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4月20日,美國原油期貨價格暴跌,5月交貨的WTI原油(美國西得克薩斯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暴跌約300%,收于每桶-37.63美元,歷史首次跌入負值,盤中最低報每桶-40.32美元。據了解,油價負數意味著將油運送到煉油廠或存儲的成本已經超過了石油本身的價值。
業內人士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海工裝備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接單,二是交付。首先,能源價格下跌導致部分準備啟動的能源項目或正在進行的能源項目將處于“無利可圖”的狀態,開發商和運營商面臨油價低、開發成本高的問題,海洋油氣開發需求將明顯下滑,所以短期內,海工裝備訂單量會明顯下跌。其次,對于在建裝備而言,船東面臨租船價格低、公司資金流動受阻等問題,可能會發生取消租約的情況,而船廠在原先庫存仍在進一步消化的基礎上,可能面臨新一輪庫存風險。
此跌非彼跌
“海工裝備是為海洋油氣開發服務的,與陸上油氣開采相比,海洋油氣開發成本相對較高,低油價下海洋油氣開發項目盈利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受疫情影響,面對油價持續下滑,近期油公司已經開始縮減支出,并推遲了一些原定今年計劃開發的新項目,以保持現金流充裕。新造海工裝備的需求也會進一步降低,海工裝備訂單將明顯下滑。”中國船舶經濟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張輝說。
他指出,雖然此次市場不景氣和訂單下滑的情況,讓人想到了2014年的油價大跌,但兩者差別很大。此次油價下滑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而上次的油價下滑主要因為投機作祟和美國頁巖油革命。
2013年,世界石油供需相對寬松的形勢仍持續,全球經濟復雜多變,地緣政治不穩與市場投機導致國際油價寬幅振蕩。在經濟形勢明顯向好、歐佩克主要產油國供應出現較大問題,加之不斷涌現的地緣政治事件等多重利多因素疊加的大背景下,投機者對國際油價看多者居多,大量的投機資金涌入原油期貨市場,試圖推高國際油價。同時,美國頁巖油突然增產,實現爆發式增長。這使美國在2014年從石油凈進口國變成了石油出口國。這樣一來,全球能源的供給量發生了變化,但需求量沒有出現增長。當供給和需求發生失衡,油價也自然出現了下跌。
張輝說:“2020年的油價下跌,是因為受疫情影響下,企業停工和停產、交通運輸受限等因素導致石油需求大幅下滑,此外‘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產規模不及預期,供應過剩情況加劇,油價在供需兩端面臨雙重打壓,出現了油價歷史新低的局面。短期來看,疫情持續下的油價仍然面臨壓力,全球海工裝備市場不容樂觀。但從中長期看,當前油價水平遠低于產油國的財政盈虧平衡成本,如果當前低油價持續下去,那么作為能源出口國的中東地區和俄羅斯等,其財政收入將大大受到影響。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主要產油國有望進一步加大減產力度,以推動供應過剩局面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對原油消費大國來講,低油價有利于降低社會成本,緩解通脹壓力,推動經濟恢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原油需求側的改善。”
未來,一旦疫情結束,各國的生產建設恢復,全球經濟將慢慢“復原”,屆時石油需求也會得到改善,中長期來看,國際油價有望逐步恢復到50美元/桶左右。
庫存難消化
去年,得益于油價回升,國內外很多鉆井平臺得到交付。今年,油價下跌,一些已經租出去的平臺被取消了租約,很多油氣開發活動也停止。疫情如果持續下去的話,庫存得不到進一步的消化,在建裝備完工后,也很難獲得租約,反過來加劇了全球海工裝備的庫存。
“國際油價暴跌,海工裝備租賃需求出現下滑,租金也將持續走低,船東的經營情況面臨考驗,這種情況下船東推遲接船,船東和船廠之間也會有相互扯皮的情況可能出現,海工去庫存壓力或將進一步加大。”張輝指出。
2019年,盡管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但是年初和年末兩輪OPEC減產協議達成對油價形成支撐,國際油價年末收于67美元/桶,較年初上漲24%,為全球海洋油氣開發創造了相對良好的環境。同時得益于近幾年整個油氣產業成本的壓縮,海洋油氣開發活動保持增長,帶動了海工裝備作業需求絕對量繼續攀升。但是,上游市場呈現復蘇勢頭,并未扭轉海工裝備供應過剩的形勢,裝備閑置規模和船廠庫存裝備規模依舊龐大,海工裝備新建和改裝需求嚴重不足。英國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共計成交各類海工裝備75座/艘,成交數量大幅下滑,降幅約41%;成交金額合計約115億美元,同比小幅增長約11%。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海工裝備市場的復蘇速度將進一步緩慢。目前,韓國和新加坡的在建海工裝備71座/艘,其中31座/艘成交于2015年之前,大多都已完工,低油價下這些庫存裝備的交付將面臨更大難題。
此外,在經營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海工裝備運營商和石油公司為了“保命”,可能會濫用不可抗力,推遲接收甚至不接收裝備。
據投資研究網站Seeking Alpha消息,當地時間4月7日,Golar LNG公司收到英國石油公司(BP)的不可抗力通知,該通知表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BP欲將雙方簽訂的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FLNG)“Gimi”號的接收時間推遲至2023年。Golar LNG對此回應稱,已要求BP對當下發生的疫情為何會導致接收時間延期一年作出具體解釋,并正在與其展開積極對話,以了解該不可抗力因素對BP產生的具體影響。
Seeking Alpha網站分析指出,疫情確實是不可抗力因素,但真正導致BP推遲“Gimi”號接收時間的原因是石油和液化天然氣(LNG)的較低價格將損失該FLNG開發項目的。消息稱,Golar LNG可能會對此向BP提起訴訟。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各國的經濟發展,使全球石油和天然氣供過于求,從而導致能源價格大幅下跌,繼而影響了海工裝備市場。業內人士認為,能源價格下跌對于BP這類公司來說是可預見的情形,能源價格在歷史上也曾多次下跌,而這并非不可抗力因素。
除了使用不可抗力,直接取消合同的情況也將不斷出現。
近日,瑞典能源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發布報告稱,預計到2020年和2021年,全球海上鉆井承包商可能會遭遇高達10%的合同被取消的困境,這將意味著總收入恐將損失約30億美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大約6座平臺的合同被取消,合同價值約為4億美元。Rystad Energy表示,2014年~2017年總共有大約價值220億美元的合同被取消。如今,這個剛剛開始恢復的市場不得不再一次遭遇重大打擊。
該機構還表示,這一次市場所面臨的挑戰可能是殘酷的,并且將持續一段時間。擺在鉆井承包商面前的這一次下行危機,將比度過上一個低迷周期要艱難得多。
裝備遭延期
海工裝備涉及的進口設備較多,船企在建造過程中,需要大量外協。疫情期間,國外供應商受疫情影響,供應鏈出現問題,可能導致海工裝備的工期拖延。
張輝表示,海工配套設備廠商以歐美企業居多,如今疫情在歐美地區擴散后,供貨商停產,影響了設備生產;在運輸環節,隨著各國港口封閉、航空運輸受限等因素,設備供應的及時性也會大打折扣;在設備安裝環節,一些復雜設備需要國外廠商的專業人員現場進行指導安裝,國外人員不能到場也將影響項目進度,船廠在建項目的進度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同時,船廠本身受疫情影響的程度,也會影響海工裝備的建造進度。
4月2日,新加坡吉寶船廠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目前至少已有21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成為新加坡境內的主要感染群之一。而隨著來自外籍勞工宿舍的確診病例急劇上升,同時,吉寶船廠也根據新加坡環境局要求,徹底清洗和消毒病患接觸過的設施,并關閉了部分船廠區域。由于有直接接觸和船廠關閉等原因,吉寶船廠總共有近1500人被要求休假14天。
這樣一來,吉寶船廠一些在建海工項目也受到了影響。其中,一艘在建Fast4Ward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船(FPSO)由于吉寶船廠工人感染導致停工將面臨延期交付。
而已經投入運營的裝備,一旦爆發疫情,不但影響了運營商的收益,也影響了運營商后期的接船計劃。
4月11日,由荷蘭SBM Offshore擁有并運營的1艘FPSO在巴西海上爆發疫情,已有53名工人確診感染。目前,SBM Offshore已經實施了全球響應計劃,密切監控公司船隊在全球的運營狀況(包括密切關注船隊中的所有船員,管理特殊情況;同時實施了關于事故預防和應對的策略,并制定了應急計劃)。
SBM Offshore發布最新公告稱,由于疫情影響了公司運營,關于“Liza Unity”號FPSO的建造、安裝、租賃和運營合同的部分項目可能會面臨延誤。目前,SBM Offshore有多個FPSO項目在中國和新加坡建造,鑒于疫情對SBM Offshore業務的影響程度,不排除這些項目未來可能面臨一些延遲。
張輝表示,經歷過2014年海工市場的教訓后,船廠承接海工訂單時更加謹慎,因此當前全球的海工裝備訂單中,投機類的很少,大多數訂單具有明確的項目需求,因此被棄單的風險相對較小,但延期的可能性較大。從主觀看,受疫情影響,船廠有不得不延遲工期的訴求,如新加坡吉寶船廠因為有員工感染疫情,不得不停工,對工期產生了影響;從客觀上,船東因為市場需求不明朗,觀望情緒增加,也有主動延期的訴求。兩方面原因的影響下,預計2020年一些在建海工裝備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延期”。
張輝說,針對BP要求Golar LNG延期一年接收“Gimi”號的事件,當前BP公司更多是出于緩解短期資金投入的壓力考慮,希望進一步觀察市場情況,等市場好轉后再開始投產,提升項目的綜合收益水平,大型浮式LNG項目的租約時長一般在20年以上,石油公司在做出投資決策時一般是基于長期油氣價格水平的綜合考慮,因此棄單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未來油氣價格進一步恢復,BP甚至有可能要求加快進度推動項目的盡快投產,歸根結底還是利益因素驅動。
據了解,根據協議,BP將于2022年接收該裝置并將其部署在位于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海上邊界的1個近岸樞紐進行投產。該裝置每年預計可生產約245萬噸LNG。因此,與其說借不可抗力而不要裝備,不如說借不可抗力延遲裝備接收。
內需助發展
雖然,全球海工裝備市場再一次陷入“深谷”,但對于國內海工企業來說,從本國找需求、消化庫存,也是一條可行之路。“當前,我國船廠仍有一些歷史遺留的庫存海工項目,低油價下海工去庫存的步伐或將放緩,船企壓力將進一步更大。為了更好地釋放這些壓力,建議船企關注國內的能源安全問題,進一步挖掘國內海洋油氣開發需求,通過加大研發力度,讓海工裝備既能發揮自身所長,又能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做貢獻。”張輝說。
據BP能源統計年鑒2019年版本顯示,截止至2018年底,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6.1萬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達283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高達42.9%。而且近些年為了改善大氣質量,我國一直在推動氣代煤工作,對天然氣需求有增無減。但是,如果我國能源結構長期維持不變,仍然依賴于石油進口、天然氣進口,那么伴隨社會發展,我國的化石能源對外依存度將會持續升高,直至威脅國家能源安全。
由此,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國內海洋油氣的投資和工作量將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不僅是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的發展機遇,也給國內建造海工裝備的船企提供了機遇。
3月26日,我國自然資源部公開宣布,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輪試采取得成功——于2020年2月17日試采點火成功,持續至3月18日完成預定目標任務,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若未來南海實現大規模開采,海工裝備中的鉆采裝備將最先獲益。若國內船企緊盯南海油氣開采需求,加快做好相關裝備的研發、建造工作,將助力其在未來國際油價的波動中,走出一條平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