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建造的國內首臺吸力筒導管架風機基礎在廣州南沙成功發運。
三峽珠江發電公司副總經理劉俊峰(中),廣州打撈局副局長張永強(中右)與廣船國際副總經理金利潮(中左)共同推桿啟動發運。
該項目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廣東分公司投資、交通運輸部廣州打撈局總承包,將在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沙扒灣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中首次亮相,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東省經濟發展提供能源支撐。
該吸力筒導管架總高63米,足有20層樓的高度,總重量約為1560噸,相當于15輛重型卡車滿載的重量,由3個直徑約為13米、高約11米的吸力筒和高52米的上部導管架組成。
黑科技 海底坐墩就像“拔火罐”
大海的水那么深,巨大的導管架風機基礎如何在海底坐墩并牢牢抓住海底呢?
正所謂“天下難事必作于易”,這項看似不可能的工作,只需要這個巨大的吸力筒就能輕松解決。
吸力筒為該風機基礎最核心的部位,其底端開口,頂端封閉。
吸力筒導管架在海底沉放作業時,只需把筒內海水抽出,使筒內形成負壓,吸力筒就會牢牢扎入海底,無需借助打樁等外力即可完成基礎施工,大大節約嵌巖打樁等費用,具有施工安裝方便、無噪音、可重復利用、方便拆除等特點,常用于海洋工程領域,但被應用于海上風電項目尚屬國內首次。
吸力筒完成在海底坐墩的原理與“拔火罐”類似,在安裝過程中,首先將吸力筒定位到設計位置,然后將筒內海水泵出,使吸力筒內壓力減小,出現負壓,此時筒外水壓大于筒內壓力,因壓力差作用產生下沉力,吸力筒基礎逐漸下沉直至設計深度。
攻難關 造船技術優勢大顯身手
吸力筒導管架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進行設計,設計院在設計中對吸力筒的極限承載力、變形、沉降、土體剛度弱化、筒基貫入等進行多方面計算,設計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吸力筒需承受較大的負壓才能完成下沉,為滿足強度要求,該風機基礎的所有主體結構均采用全熔透焊接,且均為厚板結構,接口復雜,對于焊接技能水平要求很高,必須由獲得中國船級社認定的最高等級的6GR證書的焊工完成焊接。
導管架在風機基礎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上部與過渡段連接,下部與吸力筒連接,與過渡段合攏部分的板厚接近100毫米,焊接工作量巨大,在施工過程中不僅要在十幾層樓的高空進行焊接,還必須保證連續作業——“一口氣”焊完,才能保證焊接質量。
焊接工作量巨大,在夜間也必須連續作業。
在沒有經驗借鑒的情況下,廣船國際精心組織策劃生產方案,充分發揮在船舶建造方面的技術優勢,從源頭上做好質量控制,以過硬的技術實力順利完成該導管架的建造,經驗收,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制造質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聚眾力 海上衛士助力舉重若輕
在陽西沙扒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中,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敢于吃螃蟹,率先采用吸力筒導管架風機基礎技術,廣船國際則充分發揮其建造方面的超強綜合實力,廣州打撈局作為海上風電安裝的后起之秀,通過把打撈和海工技術“反哺”海上風電領域,為該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據了解,廣州打撈局作為首個實施這項工藝的單位,將調遣具有“亞洲第一吊”之稱的4000噸起重船“華天龍”號和20500噸自航駁船“德駁2”號參與運輸和吊裝,并引進具有豐富吸力筒施工經驗的“SPT Offshore”號參與吸力筒貫入施工,以確保該項目的順利實施。
助環保 海上風電守護綠水青山
吸力筒導管架風機基礎交付后將用于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沙扒灣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
吸力筒技術在海上風電場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施工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減少海上風電對大型海工裝備的依賴,大幅度降低工程造價,同時有效降低海上施工風險。
據悉,三峽集團在廣東陽江區域還將大面積應用筒型基礎,推動新技術的應用,緩解環境保護壓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綠色發展、拉動地區風電產業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廣東省經濟發展,為實現海洋強國戰略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