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像代言高鐵一樣,為振華重工的產品做廣告。”2015年11月25日,李克強總理在上海自貿區調研時再一次表露了自己對中國制造業的情懷。
作為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起重機制造商,振華重工前幾年經歷了市場寒冬,在連年虧損的情況下提出戰略轉型,逐步扭虧為盈,打造出八大海洋產業鏈。就此,振華重工董事長宋海良在2016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接受了騰訊財經的專訪,暢談自己作為公司掌門人的戰略思考。
振華重工的核心業務是港機產品,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75%以上,產品遍及全球92個國家和地區。
“受全球經濟走低的影響,港機市場需求大幅減少,大量產能過剩。過去是每年百分之幾十的增長,現在是低增長,甚至不增長。”宋海良承認,除了市場客觀因素外,過去振華重工過于追求規模增長、粗放增長,另外“當時走進一些陌生的領域也交了一些學費”。
公告顯示,2010年振華重工虧損約8.65億元,2012年虧損約1.043億元。“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振華重工出現了非常大的困難和挑戰。”宋海良如此形容當時的危局。
轉型在所難免。振華重工決定改變“港機獨大”的局面,打造八大產業:港機、海工、鋼構、系統總承包、投資、船運、電氣及軟件開發、一體化服務。
“港機產品總的需求減少了,但是我們內部挖潛,把產業鏈拉長,轉型升級品質、提升效率。”雖然市場環境不好,但2015年港機業務在八大產業中毛利率最高。
圍繞海洋產業,振華重工重點打造海工裝備、海工服務、海上能源三大業務。
“我們前三年定的戰略,海工裝備排在第一,海工服務排在第二,海上能源排在第三。”宋海良透露,公司對海工裝備的資源投入最多,但是由于油價連續下跌,這塊的業務并不理想。
“我們就把海工服務,像特殊運輸、特殊安裝、油田的搬運提高比例,另外海上風電這兩年我們增長比較快。”宋海良說。
公告顯示,2013年振華重工成功扭虧為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9億元,2014年達到1.99億元,2015年前三個季度達到1.65億元,同比增長104.25%。
對于海工裝備市場的未來趨勢,宋海良如此判斷:“可能會有幾年的低潮期,但不可能在一個非常低的價格內徘徊。隨著陸上容易開采的石油天然氣進一步減少,將來往深海、遠海進行能源開發,而這需要大量的海洋裝備。”
同時,作為一家外向型企業,振華重工目前在全球92個國家銷售產品。宋海良指出,近兩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等戰略,推動了中國大批企業“走出去”,但是中國企業大部分是銷售單一產品、單一服務,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
“要在資本的牽引下,在技術創新的牽引下走出去,在一體化的牽引下走出去,在本土化的結合中走出去。”宋海良表示振華重工將轉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在海外代言“中國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