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在洋口漁港8號碼頭,停靠著一艘寫有“中藍68號”字樣的嶄新的工程船,藍色船體、白色桅桿、鮮紅的五星紅旗,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煞是好看。艙體中,船員們在船長周學權的帶領下,細細檢查齒輪箱、水泵、電氣設備、助航儀器、錨泊設備、消防救生設備……“明天是個好天,我們今天就要為1000多海里的廣州航行做好準備工作。”周學權告訴記者。
“總是幻想海洋的盡頭有另一個世界,總是以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兒。”鄭智化的這首《水手》讓多少年輕人對一望無際的大海產生了美好的幻想,期待自己馳騁于那一片蔚藍之中。但對于周學權來說,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是為生活所迫。
1965年,周學權出生在一個困苦的家庭,父母務農,還有一個弟弟。12歲,在那個本該坐在教室里讀書學習的年紀,他跟著大人下海采捕文蛤,辛苦自不用說,好歹賺來些錢補貼家用。直到1995年,他在而立之年意識到,不能一輩子給人打工。于是,他將多年積攢下來的24萬元拿出來,其中一半用來建房子,算是給妻子和6歲的兒子一個交代,另一半則買下人生第一條漁船,在一位老漁民的帶領下出海。捕魚工作又累又臟又雜,不分晝夜,下網收網、殺魚、分揀等級、入凍倉,每天都是穿著濕衣服干活。伙食很簡單,米飯以外除了魚還是魚。“晚上躺在甲板上看著星星,想到家里的老婆和兒子,會覺得自己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周學權動情地說。
大海帶來的不只是辛勞、艱苦,還贈予他經驗以及做強做大的勇氣。2012年,周學權賣了舊船再投入40萬元買了一艘可承載6噸的鐵船,請了兩名伙計。這下可以揚帆遠航,到更遠的海域,收獲更多的魚獲,賺得更多的財富。
2016年,已經年過半百的他覺得身體大不如前,不能承載日夜捕撈的工作強度,由此萌生了改行的想法。在與一位從事工程船作業的朋友閑聊中得知,隨著國家水利建設、港口作業、海上施工的增多,輸送人員兼顧住宿的海洋工程住宿船成為大熱門。這個活計既能減輕勞動強度,又是自己熟悉的領域,還不用離開這片賴以生存了大半輩子的大海。沒有太多考慮,他賣了漁船,和那位朋友一起出資購買了一艘有20多張床位的海洋工程住宿船,第一年就掙回了本錢。2018年,周學權再買兩艘同樣的船投入運營,每年每艘船收入100萬元左右。
沒想到,今年年初碰上新冠肺炎疫情。“4個月沒有出海,工人工資照發,保險照交,船的日常維護照做,疫情帶來的損失無法挽回,只希望后期回款不出問題。”周學權告訴記者,工人工資、加油、伙食都是需要先行墊資,一艘船的年支出超過60萬元,而工程款項都是年底才能結清,死賬、賴賬都是有的。
因工程量增加,今年,周學權購買了第4條海洋工程住宿船,裸船加裝修共花費260萬元。船體長約40米,寬約7米,包含兩個會客廳,可容納50余人住宿,電視、冰箱等電器設施齊全,24小時熱水供應,中央空調不斷電。“根據往常盈利來看,這艘船收回成本需要3年左右。”他表示,其實這把年紀也不求什么了,但是想到還有9名船員靠自己過活,還是想再拼一把。
新船首航目的地廣州,是至今跑過的最遠的海域。“估計要航行6個日夜,希望順順利利。”周學權說。他身后的大海一片風平浪靜,等待著他的再次揚帆遠航。
“總是幻想海洋的盡頭有另一個世界,總是以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兒。”鄭智化的這首《水手》讓多少年輕人對一望無際的大海產生了美好的幻想,期待自己馳騁于那一片蔚藍之中。但對于周學權來說,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是為生活所迫。
1965年,周學權出生在一個困苦的家庭,父母務農,還有一個弟弟。12歲,在那個本該坐在教室里讀書學習的年紀,他跟著大人下海采捕文蛤,辛苦自不用說,好歹賺來些錢補貼家用。直到1995年,他在而立之年意識到,不能一輩子給人打工。于是,他將多年積攢下來的24萬元拿出來,其中一半用來建房子,算是給妻子和6歲的兒子一個交代,另一半則買下人生第一條漁船,在一位老漁民的帶領下出海。捕魚工作又累又臟又雜,不分晝夜,下網收網、殺魚、分揀等級、入凍倉,每天都是穿著濕衣服干活。伙食很簡單,米飯以外除了魚還是魚。“晚上躺在甲板上看著星星,想到家里的老婆和兒子,會覺得自己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周學權動情地說。
大海帶來的不只是辛勞、艱苦,還贈予他經驗以及做強做大的勇氣。2012年,周學權賣了舊船再投入40萬元買了一艘可承載6噸的鐵船,請了兩名伙計。這下可以揚帆遠航,到更遠的海域,收獲更多的魚獲,賺得更多的財富。
2016年,已經年過半百的他覺得身體大不如前,不能承載日夜捕撈的工作強度,由此萌生了改行的想法。在與一位從事工程船作業的朋友閑聊中得知,隨著國家水利建設、港口作業、海上施工的增多,輸送人員兼顧住宿的海洋工程住宿船成為大熱門。這個活計既能減輕勞動強度,又是自己熟悉的領域,還不用離開這片賴以生存了大半輩子的大海。沒有太多考慮,他賣了漁船,和那位朋友一起出資購買了一艘有20多張床位的海洋工程住宿船,第一年就掙回了本錢。2018年,周學權再買兩艘同樣的船投入運營,每年每艘船收入100萬元左右。
沒想到,今年年初碰上新冠肺炎疫情。“4個月沒有出海,工人工資照發,保險照交,船的日常維護照做,疫情帶來的損失無法挽回,只希望后期回款不出問題。”周學權告訴記者,工人工資、加油、伙食都是需要先行墊資,一艘船的年支出超過60萬元,而工程款項都是年底才能結清,死賬、賴賬都是有的。
因工程量增加,今年,周學權購買了第4條海洋工程住宿船,裸船加裝修共花費260萬元。船體長約40米,寬約7米,包含兩個會客廳,可容納50余人住宿,電視、冰箱等電器設施齊全,24小時熱水供應,中央空調不斷電。“根據往常盈利來看,這艘船收回成本需要3年左右。”他表示,其實這把年紀也不求什么了,但是想到還有9名船員靠自己過活,還是想再拼一把。
新船首航目的地廣州,是至今跑過的最遠的海域。“估計要航行6個日夜,希望順順利利。”周學權說。他身后的大海一片風平浪靜,等待著他的再次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