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廣東中遠船務有限公司落戶麻涌鎮,改變了東莞沒有建造大型船舶的公司的歷史,讓東莞市一舉跨進廣東省船舶制造先進城市行列。
在這一過程中,一位來自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卜育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東莞市的造船處女地上,他以精湛的技藝,創造出多項造船領域新紀錄,而其獲得的專利也填補了東莞市在船舶制造工業領域的多項空白。
目前,卜育才擔任廣東中遠船務技術部主任設計師、工程師一職。他浸淫船舶水下工程研究近30年,積累了豐富的輪機設計經驗,革新了輪機安裝架,因而被業內人士稱為“輪機專家”。
初出茅廬
慢工出細活打下技術功底
1988年,卜育才畢業于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廣船國際工程部。自此,他的生活與造船緊密聯系在一起,開始了近30年船舶設計工作。
在卜育才看來,自己趕上了中國船舶工業起步騰飛的階段,“當時,中國開始承接外國船只的制造工作,此前,船主一般選擇在韓日制造,對中國制造能力持懷疑的態度,但廣船已經有外國船只訂單。”
在此期間,作為新人,卜育才被派往一艘3000噸船只的項目部,跟進該船的設計和建造工作。
“由于這艘船噸位比較小,船主要求交貨的時間也不急,因此給了技術人員大量研究船只的機會。”卜育才說,在這艘船建造的兩年多的時間內,他熟悉船內每個裝置的情況,這為他打下了良好技術功底,“畢竟有條船讓我親身實踐,船內的許多裝置起碼拆裝了兩次以上,讓我對船舶制造的工藝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在此過程中,他被安排負責輪機和轉舵系統設計和安裝工作,逐步成為船舶制造中核心的技術人員。
“在外行人看來,船舶的輪機和轉舵是件簡單的事情,但里面卻包含著龐雜的系統,需要有高超的能力才能把這活干得漂亮。”卜育才打了個比方,輪機好比汽車的發動機,如果設計和安裝水平不夠,會產生震動、噪音、使用年限縮減等一系列問題。
在廣船工作期間,卜育才以解決難題而聞名全廠,許多難題只要卜育才一經手就能解決。
卜育才舉例說,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廣船為來自伊朗的船主制造一艘船,這艘船采用了國際最先進的水位測量系統,但是該系統裝上后,調試一直不順利,經過各路人馬長達數月的調試,仍然沒有進展,如果該系統不能調試成功,船主將按照國際慣例扣除10萬美元建造費用,將船只開到他國進行調試。
一個系統不能搞好扣10萬美元,這讓當時的船廠十分被動。在此情形下,卜育才主動請纓,在研究了數小時后找到問題根源,順利解決問題。
“當時月工資在800元左右,解決問題后,廠長特意發放了200元獎勵,從此,卜育才200元包解決問題的說法就傳了出去。”卜育才回憶當時的情形,仍充滿著自信與驕傲。
從1988年到2007年,卜育才在廣船從事技術工作,先后參與多種船舶的設計與建造,其中包括被國際航運界稱為“廣船型”的35000噸系列成品油輪、被稱為“中國第一船”的2萬噸客滾船、被稱為“亞洲第一船”的18000噸半潛船等近百艘各種各樣的船舶。
厚積薄發
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2007年8月,卜育才離開廣船,進入廣東中遠船務技術部輪機室工作,擔任主任設計師、工程師。
當時,首次涉足造船領域的廣東中遠船務給了卜育才更好的平臺,在廣東中遠船務工作的短短數年內,卜育才獲得多項專利,其創新設計的工裝裝置,甚至被一些國內船舶雜志認為是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沒有干不出的活,只有不干活的人!”這是卜育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對年輕技術人員參與技術攻關的鼓勵。
卜育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近年來,卜育才獨立申請的專利被國家授權15項,其中抱緊式轉葉舵機液壓安裝架和大型螺母旋緊扭矩計量裝置這兩項發明專利分別獲得東莞市2010年度和2012年度優秀專利獎。
談及自己技術創新的成績,卜育才說:“并不是我有多聰明,而是許多技術水平高的人選擇從事管理工作而耽誤了科研工作,而我對管理工作沒什么興趣,一心想做好技術,在一個領域研究近30年,取得一些成果也是應該的。”
卜育才說,當時他來廣東中遠船務公司之初就與公司領導約定,他不從事管理工作,只希望安心從事技術研究工作。
為了能夠掌握一線技術,卜育才一直工作在一線。卜育才說,在近30年的工作過程中,不管是做工藝員、工藝股長,還是成為設計師、主任設計師,他一直堅持親自到現場,通過自身參與,找到問題然后解決問題,
在研究“大型螺母旋緊扭矩計量裝置”這一技術時,僅方案卜育才就曾經想過幾十種,花費了三年時間,歷經曲折,研究出來以后成功申報為國家專利,被國內船舶權威雜志認定為填補了船舶制造技術的國內空白。
創造歷史
承包首制船輪機核心技術
2009年4月17日,廣東中遠船務首制船5.7萬噸散貨船“凱斯”輪交付船東。當時,該船是華南地區成功建造并交船的最大噸位散貨船,創造了廣東船舶工業的歷史。
在這艘船的建造過程中,卜育才一人就承包了首制船輪機核心技術。當時,作為初涉造船領域的廣東船務工裝技術十分薄弱,部分工裝幾近空白。卜育才主動請纓,承擔起了輪機生產工裝的研制工作。
在此期間,卜育才還擠出時間完成了10多種船舶工裝技術的研制,涵蓋了各種工裝油缸、工裝頂絲及其他用途工裝,共繪制出大大小小100多張圖紙,幫助廣東中遠船務實現眾多工裝技術零的突破,并應用到生產過程。
在“凱斯”下水節點的關鍵時刻,舵系安裝過程中出現故障,卜育才又挺身而出,首創下水后舵系校零度,這是我國造船界極少采用的工藝,通過不懈努力,卜育才圓滿完成這一高難度工作,完成對“轉葉舵下水后安裝工藝”的創新研究。
2012年1月,廣東中遠船務拿下國內第一個牲畜船訂單,建造要滿足澳大利亞最新海事安全規范(AMSA),這被認為是綠色環保國際新型牲畜運輸船建造要求的最高標準。
接到訂單后,卜育才在該系列船只的建造過程中出力不少。該船首次采用弓形球艏設計,使用單機單槳推進系統限航區,在提高船速的同時減少了航行阻力造成的顛簸。該系列船只的順利建造也打造了牲畜船的“中國品牌”。
■對話
發明創造源自兩種“功力”
南方日報:作為一名設計人員,你的發明創造源自哪里?
卜育才:發明創造源自兩種“功力”,一是自身基礎,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的步驟了解透徹,并多渠道掌握各種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二是自己善于思考,想辦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南方日報:作為一名技術出眾的工程師,是什么讓你一直留在一線?
卜育才:其實,在多年的工作過程中,也有許多機會走上管理崗位,跟我同時期入職的技術人員,大多已經走上管理崗位,成為人們眼中的“官員”。我自認為自己不適合“當官”,反而更喜歡鉆研技術。因為在一線,時刻面臨新挑戰,每當攻克一個難題,就多了一份自我認同感,覺得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
南方日報:你覺得“工匠精神”對當代年輕船舶技術人員有什么指導意義?
卜育才:現在年輕技術人員技術功底比我們當時好很多,這得益當前的教學水平。不過,年輕人也有缺憾,很少有獨立的實踐機會,沒有當初我入職時機會多,年紀輕輕就挑重任。雖說如此,我覺得年輕人還是需要刻苦鉆研的精神,尤其是當前外界的誘惑更多,這更需要年輕人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踏踏實實掌握技術,面對新問題創新技術。
在這一過程中,一位來自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卜育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東莞市的造船處女地上,他以精湛的技藝,創造出多項造船領域新紀錄,而其獲得的專利也填補了東莞市在船舶制造工業領域的多項空白。
目前,卜育才擔任廣東中遠船務技術部主任設計師、工程師一職。他浸淫船舶水下工程研究近30年,積累了豐富的輪機設計經驗,革新了輪機安裝架,因而被業內人士稱為“輪機專家”。
初出茅廬
慢工出細活打下技術功底
1988年,卜育才畢業于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廣船國際工程部。自此,他的生活與造船緊密聯系在一起,開始了近30年船舶設計工作。
在卜育才看來,自己趕上了中國船舶工業起步騰飛的階段,“當時,中國開始承接外國船只的制造工作,此前,船主一般選擇在韓日制造,對中國制造能力持懷疑的態度,但廣船已經有外國船只訂單。”
在此期間,作為新人,卜育才被派往一艘3000噸船只的項目部,跟進該船的設計和建造工作。
“由于這艘船噸位比較小,船主要求交貨的時間也不急,因此給了技術人員大量研究船只的機會。”卜育才說,在這艘船建造的兩年多的時間內,他熟悉船內每個裝置的情況,這為他打下了良好技術功底,“畢竟有條船讓我親身實踐,船內的許多裝置起碼拆裝了兩次以上,讓我對船舶制造的工藝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在此過程中,他被安排負責輪機和轉舵系統設計和安裝工作,逐步成為船舶制造中核心的技術人員。
“在外行人看來,船舶的輪機和轉舵是件簡單的事情,但里面卻包含著龐雜的系統,需要有高超的能力才能把這活干得漂亮。”卜育才打了個比方,輪機好比汽車的發動機,如果設計和安裝水平不夠,會產生震動、噪音、使用年限縮減等一系列問題。
在廣船工作期間,卜育才以解決難題而聞名全廠,許多難題只要卜育才一經手就能解決。
卜育才舉例說,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廣船為來自伊朗的船主制造一艘船,這艘船采用了國際最先進的水位測量系統,但是該系統裝上后,調試一直不順利,經過各路人馬長達數月的調試,仍然沒有進展,如果該系統不能調試成功,船主將按照國際慣例扣除10萬美元建造費用,將船只開到他國進行調試。
一個系統不能搞好扣10萬美元,這讓當時的船廠十分被動。在此情形下,卜育才主動請纓,在研究了數小時后找到問題根源,順利解決問題。
“當時月工資在800元左右,解決問題后,廠長特意發放了200元獎勵,從此,卜育才200元包解決問題的說法就傳了出去。”卜育才回憶當時的情形,仍充滿著自信與驕傲。
從1988年到2007年,卜育才在廣船從事技術工作,先后參與多種船舶的設計與建造,其中包括被國際航運界稱為“廣船型”的35000噸系列成品油輪、被稱為“中國第一船”的2萬噸客滾船、被稱為“亞洲第一船”的18000噸半潛船等近百艘各種各樣的船舶。
厚積薄發
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2007年8月,卜育才離開廣船,進入廣東中遠船務技術部輪機室工作,擔任主任設計師、工程師。
當時,首次涉足造船領域的廣東中遠船務給了卜育才更好的平臺,在廣東中遠船務工作的短短數年內,卜育才獲得多項專利,其創新設計的工裝裝置,甚至被一些國內船舶雜志認為是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沒有干不出的活,只有不干活的人!”這是卜育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對年輕技術人員參與技術攻關的鼓勵。
卜育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近年來,卜育才獨立申請的專利被國家授權15項,其中抱緊式轉葉舵機液壓安裝架和大型螺母旋緊扭矩計量裝置這兩項發明專利分別獲得東莞市2010年度和2012年度優秀專利獎。
談及自己技術創新的成績,卜育才說:“并不是我有多聰明,而是許多技術水平高的人選擇從事管理工作而耽誤了科研工作,而我對管理工作沒什么興趣,一心想做好技術,在一個領域研究近30年,取得一些成果也是應該的。”
卜育才說,當時他來廣東中遠船務公司之初就與公司領導約定,他不從事管理工作,只希望安心從事技術研究工作。
為了能夠掌握一線技術,卜育才一直工作在一線。卜育才說,在近30年的工作過程中,不管是做工藝員、工藝股長,還是成為設計師、主任設計師,他一直堅持親自到現場,通過自身參與,找到問題然后解決問題,
在研究“大型螺母旋緊扭矩計量裝置”這一技術時,僅方案卜育才就曾經想過幾十種,花費了三年時間,歷經曲折,研究出來以后成功申報為國家專利,被國內船舶權威雜志認定為填補了船舶制造技術的國內空白。
創造歷史
承包首制船輪機核心技術
2009年4月17日,廣東中遠船務首制船5.7萬噸散貨船“凱斯”輪交付船東。當時,該船是華南地區成功建造并交船的最大噸位散貨船,創造了廣東船舶工業的歷史。
在這艘船的建造過程中,卜育才一人就承包了首制船輪機核心技術。當時,作為初涉造船領域的廣東船務工裝技術十分薄弱,部分工裝幾近空白。卜育才主動請纓,承擔起了輪機生產工裝的研制工作。
在此期間,卜育才還擠出時間完成了10多種船舶工裝技術的研制,涵蓋了各種工裝油缸、工裝頂絲及其他用途工裝,共繪制出大大小小100多張圖紙,幫助廣東中遠船務實現眾多工裝技術零的突破,并應用到生產過程。
在“凱斯”下水節點的關鍵時刻,舵系安裝過程中出現故障,卜育才又挺身而出,首創下水后舵系校零度,這是我國造船界極少采用的工藝,通過不懈努力,卜育才圓滿完成這一高難度工作,完成對“轉葉舵下水后安裝工藝”的創新研究。
2012年1月,廣東中遠船務拿下國內第一個牲畜船訂單,建造要滿足澳大利亞最新海事安全規范(AMSA),這被認為是綠色環保國際新型牲畜運輸船建造要求的最高標準。
接到訂單后,卜育才在該系列船只的建造過程中出力不少。該船首次采用弓形球艏設計,使用單機單槳推進系統限航區,在提高船速的同時減少了航行阻力造成的顛簸。該系列船只的順利建造也打造了牲畜船的“中國品牌”。
■對話
發明創造源自兩種“功力”
南方日報:作為一名設計人員,你的發明創造源自哪里?
卜育才:發明創造源自兩種“功力”,一是自身基礎,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的步驟了解透徹,并多渠道掌握各種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二是自己善于思考,想辦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南方日報:作為一名技術出眾的工程師,是什么讓你一直留在一線?
卜育才:其實,在多年的工作過程中,也有許多機會走上管理崗位,跟我同時期入職的技術人員,大多已經走上管理崗位,成為人們眼中的“官員”。我自認為自己不適合“當官”,反而更喜歡鉆研技術。因為在一線,時刻面臨新挑戰,每當攻克一個難題,就多了一份自我認同感,覺得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
南方日報:你覺得“工匠精神”對當代年輕船舶技術人員有什么指導意義?
卜育才:現在年輕技術人員技術功底比我們當時好很多,這得益當前的教學水平。不過,年輕人也有缺憾,很少有獨立的實踐機會,沒有當初我入職時機會多,年紀輕輕就挑重任。雖說如此,我覺得年輕人還是需要刻苦鉆研的精神,尤其是當前外界的誘惑更多,這更需要年輕人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踏踏實實掌握技術,面對新問題創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