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董文才,男,1967年10月出生,湖北武漢人,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工程系艦船性能教研室原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艦船水動力領域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工信部船舶高新技術項目、總裝探索研究重大項目等重點項目30余項,被SCI、EI收錄論文30多篇,先后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軍隊院校育才獎銀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發明專利4項,被評為海軍優秀共產黨員、海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先后承擔《艦船操縱與耐波》等10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培養博士、碩士27名,指導完成的學位論文獲全軍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各1篇,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湖北省優秀碩士、學士學位論文各3篇,被評為全軍優秀博士、碩士論文指導教師。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4月1日,武漢市西嶺山長樂園陵園里,蒼山涵翠,松柏凝春。海軍工程大學30多名官兵代表懷著崇敬和哀思,來到這里,祭掃該校艦船工程系董文才教授墓。
“董教授,我們來看望您了!”董文才教授的學生霍聰博士恭敬地獻上鮮花,“我們現在學習工作都很好,請您放心!”
肅穆的氣氛下,所有人低下頭靜靜悼念董文才教授。
大家清晰地記得,去年12月28日,當鄧磊、王慧婷等4名碩士研究生將學位論文順利通過答辯的喜訊告訴病床上的董文才時,他的臉上還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12月30日,當艦船性能教研室畢毅主任將自航模試驗成功的消息帶給他時,他還興奮得坐了起來;
12月31日,當學校常委集體來到病房,向他致以新年問候時,他還滿心希冀地吐露了新年心聲:“等身體好一些了,我一定要回到實驗室。”
…………
然而,日歷剛剛翻開新年的篇章,2016年1月4日,他卻匆匆地走了,留給身邊人的滿是懷念和感傷。1月6日上午,武漢市漢口殯儀館,素花環繞,哀樂低回,數百名海工大官兵和聞訊趕來的各界群眾為他送行。
“向天再借十五年”
2013年10月25日深夜,大連某會議中心,董文才帶著博士生姚朝幫,正和學者們探討第二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戰略研究研討會的匯報材料。姚朝幫幾次勸導師先回去休息,董文才卻堅持要和他們一起完成材料的修改。此時,墻上的時鐘已經指向了零點。
專家們還在興奮地討論著,只有姚朝幫知道,眼前忘我工作的導師當天上午剛剛拿到肺癌晚期診斷書。
由于承擔多項軍隊重大科研項目,2013年5月至10月,董文才帶領他的團隊一直在野外湖泊試驗場緊鑼密鼓地開展研究。從8月開始,一到夜里他的胸口就隱隱作痛,并伴有低燒,到后來甚至咳血。考慮到時間緊、任務重,他一直拖著,直到試驗告一段落,他才在領導和同事的反復催促下去做了檢查。
10月25日一大早,他像往常一樣給本科生上完課,才去醫院取診斷通知書。“肺腺癌晚期”“最多還有四個月”,這一紙診斷從天而降,家人、領導、同事、學生,一時間都懵了,根本回不過神,不相信,不確定,更不知如何安慰他。可他當天下午就按原計劃登上了飛往大連的航班。
經過短暫的調整,董文才迅速地鎮靜下來,開始思考接下來該怎么辦:15天前主持的重大項目“新型快速作戰平臺”的演示剛剛完成,成果轉化亟待啟動;多功能拖曳水池剛剛完成1期申報,后續建設迫在眉睫;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速艇氣層減阻技術”研究,相關專著急需出版;在讀的霍聰、肖汶斌、鄧磊等9名研究生剛剛起步,還需要悉心培養指導……
“還有這么多事情等著我去做,我不能就此止步!”26日返校后,董文才把“最多還有四個月”的死亡通牒拋在一邊,在辦公桌前平靜地寫下“向天再借十五年”,正式啟動了人生的正計時。
董文才一邊積極配合醫院治療,與病魔抗爭爭取時間,一邊爭分奪秒地繼續科研攻關,培養學生。此后2年多的時間里,醫院先后3次下達病危通知書,甚至認為已無治療必要,可他決不放棄,通過學習和查找資料,給自己制定治療方案,嘗試各種新的治療方法,竟然一次次奇跡般地與死神擦肩而過。只要是身體稍有好轉,他都要堅持返回教研室、實驗室,在生命嚴重透支的情況下,他以超人的毅力,堅守崗位,執著拼搏,忘我工作。
2015年10月,董文才出現在“新型深V船降阻節能技術研究”項目答辯現場,臉色略顯蒼白,目光卻炯炯有神。雖然身體狀態并不好,但在答辯這個關鍵時刻,他不顧身邊所有人的阻攔,堅持親自上。
答辯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面對軍隊頂尖專家的提問,需要集中精力思考,回答過程中還容易興奮。然而,董文才在臺上一氣呵成,不用現看書,不用現查資料,所有的數據都非常清晰,回答準確到位,答辯排名靠前。
該校馬偉明院士聽聞此事卻著急了:“都病成這樣了,怎么還讓他出差干活!他目前的任務就是把病養好。”
“這個項目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每一個數據、每一個成果,都是他一步一個腳印拼來的,他再三要求自己來,攔也攔不住。”艦船工程系王威主任解釋道,“他就跟我說了一句,他要是不做這些事情,他活著就沒什么意思。”
2009年,某新型艦完成方案設計,準備轉入技術設計,航速達不到研制目標,如果不降低標準,就將直接影響到艦艇的按期列裝。面對這一橫亙在所有人面前的難題,董文才冷靜分析了原船型方案后,拍著胸脯向上級領導請纓:“這個任務,我能完成,達到減阻目標沒問題。”董文才提出的目標已經超出了研制書要求,這讓上級領導不由一驚。在船型技術已經成熟的今天,達到這個減阻目標幾乎是個不可能實現的數字,大家都不禁為他捏了把汗。
9條模型,11個方案,上千條曲線……董文才一頭扎進項目里,帶領團隊進行了夜以繼日的攻關。短短3個月,他們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他們提出的方案被應用到新型護衛艦上,成功解決了該型艦航速不達標的難題,確保了該型裝備的技戰術性能,并為其列裝贏得了寶貴時間。
雖然他的團隊攻克這個項目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然而,董文才的同事計算過,取得這樣的成績所需的知識貯備和研究準備時間,至少10年。自1994年起,董文才就相繼承擔了中船重工集團某研究所、總裝車船裝備論證試驗研究所委托的10多項深V船型水動力性能研究課題,對深V船型的性能特點有了全面了解,經過10余年的不斷探索和技術積累,他終于在關鍵時機厚積薄發、奮力一搏,圓滿完成使命。這個項目獲得了2015年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向往淡泊艱辛的科研生活”
“我向往淡泊艱辛的科研生活,我尊重所有為我國科研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希望有一日我能成為其中的一員。” 1989年,董文才報考原海軍工程學院(海軍工程大學前身)碩士研究生時曾許下獻身科研事業的愿望。他多次謝絕地方高校的高薪聘請,放棄優厚的待遇條件和工作環境,23年矢志科技強軍,堅持瞄準前沿、緊盯戰場,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投身科學研究之中。
2010年,董文才帶領科研團隊向具有探索性的科研課題進軍,他們提出了一種既可以在水面高速航行又可以在水下潛航,并且能夠在水面-水下之間快速變換的新概念船型。
“這是把水面高速艇和潛艇的優勢集于一身了,但水面船和潛艇的設計差別簡直是天壤之別,這怎么可能?”在討論會上,這種想法剛提出來時,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所有與會專家的否定,種種質疑一時間向團隊襲來。
不少團隊成員心里開始犯難,但董文才絲毫沒有動搖堅持原創新船型的想法。他悉心聽取并記錄著每一條與會專家的疑問,鼓勵和帶動團隊成員精心研討,針對所有提出的問題,一步步從力學基本原理出發,逐條通過機理分析論證了新船型的可行性。在項目申請終審評審會場的整個答辯過程,董文才連續數小時站著完成,在場專家無不被他激情昂揚又非常縝密的匯報所折服,最終成功申報并圓滿完成了總裝探索一代“新型快速作戰平臺”的研究。
近年來,董文才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項目、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計劃項目、總裝“探索一代”重大型號科研、產學研結合項目以及橫向合作項目30余項,在前沿船型開發、復雜水動力問題的理論研究、自航模及實船試驗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諸多突破,形成的科研成果經鑒定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陸續得到實際應用。這些項目每一個都是領域前沿,極具挑戰,充滿了艱辛。每次遇到難題,他都勇于擔當,迎難而上。
“補給作業狀態下運動性能研究”是保障大型遠洋艦船正常執行任務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2012年底,由于部隊迫切需要可行的補給方案,試驗時間由原計劃的90天調整為不到50天,縮短近一半時間。是否要縮減試驗方案?董文才一錘定音:“保證測試密度不變,只做順序調整,優先保證重點工況。”
在武漢理工大學試驗場,他們在水池邊架起床板,把人分3撥,24小時輪班倒,人不停、機器也不停。水池的設計能力是24小時拖4趟,而他們拖了63趟,連實驗設備都被開足馬力超負荷運轉,被用到極致。
有一次在華中科技大學做實驗時,拖車電機承受不了負荷燒了,他們就在電機上加了個風扇,每跑一趟摸一下熱不熱,原來一個多小時拖一趟的速度,改造后半個小時就能拖一趟。
43個日夜連續奮戰,百米長的水池上,董文才帶領課題組完成了1500多次工況測試,按期完成全部測試項目。這次測試,創造了試驗場地連續工作時間最長的記錄。
“只要是董教授做項目,不管什么時候,插隊也讓他先做。”見識過董文才工作起來不要命的勁頭,幾個合作單位的負責人心里由衷地佩服,都甘愿做他堅強的后盾。
科研有許多未知數,需要大量探索、試驗。在試驗現場,董文才永遠是站在最前面的,把最困難、最辛苦、最累的活留給自己。2009年冬天,董文才帶領課題組在野外開展氣泡船試驗,天氣轉冷,他看到學生的衣服單薄,硬是把自己的棉大衣讓給學生穿。早晨湖面最為平靜也最有利于試驗,董文才總是第一個起床,再叫醒課題組其他成員,遇到下雨,也是他第一時間告訴大家試驗取消。
試驗起初的效果并不好,幾經排查大家擔心是船底的噴氣孔被淤泥堵塞了,但是要確認就必須要下水摸排。
當時天寒地凍,學生們爭相下水。“大家都守住自己的崗位,讓我來。”董文才邊說邊脫掉棉衣,到寒冷刺骨的湖水下進行摸排,在場人員內心里無不充盈著感動,整個團隊攻關熱情高漲。
“董文才不抽煙不喝酒,他的病肯定是累出來的。”我國著名船舶結構力學專家、90多歲的郭日修教授在病床上聽聞愛徒的病情,心中十分焦急,2016年元旦前夕,專門托人送去一箱蘋果和營養品,“希望他平平安安”,表達對他的慰問和牽掛。
“學生就是我事業的延續”
2005年底,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博士董文才主持的高速艇氣層減阻理論研究取得突破:采用氣泡技術的高速艇,阻力減少25%,實艇時速可望突破100公里。
高速艇是時速在60公里以上的艦艇。當時我國高速艇的時速最快只有90多公里,影響艦船航速的主要因素是水的阻力。而空氣密度只有水密度的八百分之一,如果能夠在運動船體的外表面和水面間形成氣層,將大大減少艦船的阻力,提高航速。因此,如何通過氣層減阻提高航速成為各國艦艇專家攻關的方向。
董文才在導師郭日修教授的指導下,經過理論研究與大量的模型試驗,在國內首次完成了氣層作用下高速艇強制自航模型試驗研究,建立了在氣層影響下高速艇模型和實艇阻力的計算方法,提出了氣層減阻率的影響因素和確定方法,建立了高速艇飽和氣流量時的阻力計算方法。同時,還掌握了實艇阻力減少25%的工程實現方法。董文才在此基礎上撰寫的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董文才身上有郭日修教授的影子。”艦船工程系王洪建政委介紹,1950年,正在清華大學執教的郭日修放棄相對優厚的條件,響應國家號召,攜筆從戎,來到海軍工程大學,培養了一批批海軍急需人才。如今,董文才接過接力棒,傾心培育英才,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事業之本。他甘當“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平日生活中,他非常隨和,但在治學上非常細致嚴謹,要求學生精益求精。
現任海裝廣州局駐某軍代室的許勇,本科和碩士讀的是輪機專業,2008年3月考入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董文才教授,研究方向轉為艦船流體動力學。第二年,撰寫博士論文時,他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想用前人的方法進行理論計算,然后結合試驗研究完成論文。
“你的想法明顯就是想混個學位證書,不是真正的搞研究,這樣只會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收獲。”一向和顏悅色的董文才變得異常嚴肅,當即就否定了許勇的想法。
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許勇逐步理清了研究的思路,于2010年春節前夕完成了論文。2010年正月初六,他拿到導師批閱后的報告驚呆了:80多頁的報告,每一頁導師都寫上了密密麻麻的批注,這些批注中既有導師自己的推導和驗算,也有就一些問題的修改建議,甚至連文中的錯別字、圖表中標示錯誤的符號他都指了出來。導師這種對研究的熱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深深地感染了許勇,后來他將該報告進行提煉,并撰寫了一篇科技論文,被SCI檢索。后來,這篇論文獲得全軍優秀博士論文。
“我的論文是導師在病床上改出來的。”2015年12月18日,在海軍工程大學舉辦的“立起新一代革命軍人好樣子”主題演講比賽上,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鄧磊深情講述了他與導師董文才之間的故事。
9月下旬,董文才病情惡化住進了廣州軍區總醫院。這時,鄧磊的一篇論文遇到了瓶頸。董文才知道后,讓鄧磊帶上論文立刻到醫院找他。那天,董文才的手臂插著導管,咳嗽嚴重。他不顧醫生“噤聲”的反復囑咐,一邊咳嗽一邊指導,斷斷續續講了近一個小時。
晚上8點多,已經返校的鄧磊接到導師的電話。一陣劇烈的咳嗽聲之后,董文才緩了好大一會兒,才用虛弱的聲音告訴他這條船特有的反常現象在哪里,一定要重點分析。原來,鄧磊走后,董文才又把論文仔仔細細看了兩遍,發現了一個漏講的問題趕緊撥通了電話。
“都說兒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可董文才把學生看得比他親生兒子還重。他只要有一絲力氣都要用在學生身上。”董文才的愛人曾這樣說。
患病后,董文才一邊積極地與癌魔抗爭爭取時間,一邊爭分奪秒地培養學生。每次住院他都讓護士專門在床前加一張書桌,把病房當辦公室,期間指導了2名博士、8名碩士畢業論文的撰寫和修改,把自己的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學生,讓事業在學生身上得以延續。
“答辯怎么不早告訴我,我們說好的,你們的答辯我一定要去的。”2015年12月28日,當董文才得知王慧婷等4名碩士研究生通過答辯時,既高興又不無遺憾地說。
“您就安心養病,一些基本問題師兄們都能解決。幾位師兄在學術上的性格跟您幾乎一模一樣,他們都是您一點一滴帶出來的。”王慧婷告訴導師,“每當我抱怨改動太多,他們都會說,如果是教授改,改動肯定會更多!”半個月前,師兄歐勇鵬和姚朝幫按慣例專門組織了一次預答辯,評委由董文才在校的全部博士學員擔任。答辯從晚上6時30分一直持續到11時30分。答辯結束后,姚朝幫和歐勇鵬又幫他們把存在的問題梳理了一遍。
2016年元旦上午,董文才再次陷入昏迷。不到5天時間,他的家人兩次收到病危通知書。此時的他已經不能下床,連大、小便都需要人護理。他的幾個學生輪流陪護,24小時不間斷。
“他們照顧董教授甚至比兒女照顧自己的父母還要仔細,可以想象董教授對學生有多好。”這份師生情讓值班醫生袁志超感動不已。
2016年1月11日,離董文才去世整整一周。這天,在海軍工程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董文才的5名研究生一起順利畢業。身著碩士學位服、手捧畢業證書的鄧磊又想起了與導師見最后一面時的情景,“他用雙手輕輕捧著我的臉龐撫摸,用盡最后一絲力氣握緊我的手……雖然他已經說不出話來,但是從他的眼神中我讀到了父親般的慈愛,從他緊握的手中我感受到了留戀和囑托。”
“我們已經成長起來了,請導師放心!”鄧磊動情地說。
4月1日,武漢市西嶺山長樂園陵園里,蒼山涵翠,松柏凝春。海軍工程大學30多名官兵代表懷著崇敬和哀思,來到這里,祭掃該校艦船工程系董文才教授墓。
“董教授,我們來看望您了!”董文才教授的學生霍聰博士恭敬地獻上鮮花,“我們現在學習工作都很好,請您放心!”
肅穆的氣氛下,所有人低下頭靜靜悼念董文才教授。
大家清晰地記得,去年12月28日,當鄧磊、王慧婷等4名碩士研究生將學位論文順利通過答辯的喜訊告訴病床上的董文才時,他的臉上還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12月30日,當艦船性能教研室畢毅主任將自航模試驗成功的消息帶給他時,他還興奮得坐了起來;
12月31日,當學校常委集體來到病房,向他致以新年問候時,他還滿心希冀地吐露了新年心聲:“等身體好一些了,我一定要回到實驗室。”
…………
然而,日歷剛剛翻開新年的篇章,2016年1月4日,他卻匆匆地走了,留給身邊人的滿是懷念和感傷。1月6日上午,武漢市漢口殯儀館,素花環繞,哀樂低回,數百名海工大官兵和聞訊趕來的各界群眾為他送行。
“向天再借十五年”
2013年10月25日深夜,大連某會議中心,董文才帶著博士生姚朝幫,正和學者們探討第二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戰略研究研討會的匯報材料。姚朝幫幾次勸導師先回去休息,董文才卻堅持要和他們一起完成材料的修改。此時,墻上的時鐘已經指向了零點。
專家們還在興奮地討論著,只有姚朝幫知道,眼前忘我工作的導師當天上午剛剛拿到肺癌晚期診斷書。
由于承擔多項軍隊重大科研項目,2013年5月至10月,董文才帶領他的團隊一直在野外湖泊試驗場緊鑼密鼓地開展研究。從8月開始,一到夜里他的胸口就隱隱作痛,并伴有低燒,到后來甚至咳血。考慮到時間緊、任務重,他一直拖著,直到試驗告一段落,他才在領導和同事的反復催促下去做了檢查。
10月25日一大早,他像往常一樣給本科生上完課,才去醫院取診斷通知書。“肺腺癌晚期”“最多還有四個月”,這一紙診斷從天而降,家人、領導、同事、學生,一時間都懵了,根本回不過神,不相信,不確定,更不知如何安慰他。可他當天下午就按原計劃登上了飛往大連的航班。
經過短暫的調整,董文才迅速地鎮靜下來,開始思考接下來該怎么辦:15天前主持的重大項目“新型快速作戰平臺”的演示剛剛完成,成果轉化亟待啟動;多功能拖曳水池剛剛完成1期申報,后續建設迫在眉睫;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速艇氣層減阻技術”研究,相關專著急需出版;在讀的霍聰、肖汶斌、鄧磊等9名研究生剛剛起步,還需要悉心培養指導……
“還有這么多事情等著我去做,我不能就此止步!”26日返校后,董文才把“最多還有四個月”的死亡通牒拋在一邊,在辦公桌前平靜地寫下“向天再借十五年”,正式啟動了人生的正計時。
董文才一邊積極配合醫院治療,與病魔抗爭爭取時間,一邊爭分奪秒地繼續科研攻關,培養學生。此后2年多的時間里,醫院先后3次下達病危通知書,甚至認為已無治療必要,可他決不放棄,通過學習和查找資料,給自己制定治療方案,嘗試各種新的治療方法,竟然一次次奇跡般地與死神擦肩而過。只要是身體稍有好轉,他都要堅持返回教研室、實驗室,在生命嚴重透支的情況下,他以超人的毅力,堅守崗位,執著拼搏,忘我工作。
2015年10月,董文才出現在“新型深V船降阻節能技術研究”項目答辯現場,臉色略顯蒼白,目光卻炯炯有神。雖然身體狀態并不好,但在答辯這個關鍵時刻,他不顧身邊所有人的阻攔,堅持親自上。
答辯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面對軍隊頂尖專家的提問,需要集中精力思考,回答過程中還容易興奮。然而,董文才在臺上一氣呵成,不用現看書,不用現查資料,所有的數據都非常清晰,回答準確到位,答辯排名靠前。
該校馬偉明院士聽聞此事卻著急了:“都病成這樣了,怎么還讓他出差干活!他目前的任務就是把病養好。”
“這個項目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每一個數據、每一個成果,都是他一步一個腳印拼來的,他再三要求自己來,攔也攔不住。”艦船工程系王威主任解釋道,“他就跟我說了一句,他要是不做這些事情,他活著就沒什么意思。”
2009年,某新型艦完成方案設計,準備轉入技術設計,航速達不到研制目標,如果不降低標準,就將直接影響到艦艇的按期列裝。面對這一橫亙在所有人面前的難題,董文才冷靜分析了原船型方案后,拍著胸脯向上級領導請纓:“這個任務,我能完成,達到減阻目標沒問題。”董文才提出的目標已經超出了研制書要求,這讓上級領導不由一驚。在船型技術已經成熟的今天,達到這個減阻目標幾乎是個不可能實現的數字,大家都不禁為他捏了把汗。
9條模型,11個方案,上千條曲線……董文才一頭扎進項目里,帶領團隊進行了夜以繼日的攻關。短短3個月,他們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他們提出的方案被應用到新型護衛艦上,成功解決了該型艦航速不達標的難題,確保了該型裝備的技戰術性能,并為其列裝贏得了寶貴時間。
雖然他的團隊攻克這個項目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然而,董文才的同事計算過,取得這樣的成績所需的知識貯備和研究準備時間,至少10年。自1994年起,董文才就相繼承擔了中船重工集團某研究所、總裝車船裝備論證試驗研究所委托的10多項深V船型水動力性能研究課題,對深V船型的性能特點有了全面了解,經過10余年的不斷探索和技術積累,他終于在關鍵時機厚積薄發、奮力一搏,圓滿完成使命。這個項目獲得了2015年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向往淡泊艱辛的科研生活”
“我向往淡泊艱辛的科研生活,我尊重所有為我國科研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希望有一日我能成為其中的一員。” 1989年,董文才報考原海軍工程學院(海軍工程大學前身)碩士研究生時曾許下獻身科研事業的愿望。他多次謝絕地方高校的高薪聘請,放棄優厚的待遇條件和工作環境,23年矢志科技強軍,堅持瞄準前沿、緊盯戰場,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投身科學研究之中。
2010年,董文才帶領科研團隊向具有探索性的科研課題進軍,他們提出了一種既可以在水面高速航行又可以在水下潛航,并且能夠在水面-水下之間快速變換的新概念船型。
“這是把水面高速艇和潛艇的優勢集于一身了,但水面船和潛艇的設計差別簡直是天壤之別,這怎么可能?”在討論會上,這種想法剛提出來時,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所有與會專家的否定,種種質疑一時間向團隊襲來。
不少團隊成員心里開始犯難,但董文才絲毫沒有動搖堅持原創新船型的想法。他悉心聽取并記錄著每一條與會專家的疑問,鼓勵和帶動團隊成員精心研討,針對所有提出的問題,一步步從力學基本原理出發,逐條通過機理分析論證了新船型的可行性。在項目申請終審評審會場的整個答辯過程,董文才連續數小時站著完成,在場專家無不被他激情昂揚又非常縝密的匯報所折服,最終成功申報并圓滿完成了總裝探索一代“新型快速作戰平臺”的研究。
近年來,董文才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項目、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計劃項目、總裝“探索一代”重大型號科研、產學研結合項目以及橫向合作項目30余項,在前沿船型開發、復雜水動力問題的理論研究、自航模及實船試驗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諸多突破,形成的科研成果經鑒定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陸續得到實際應用。這些項目每一個都是領域前沿,極具挑戰,充滿了艱辛。每次遇到難題,他都勇于擔當,迎難而上。
“補給作業狀態下運動性能研究”是保障大型遠洋艦船正常執行任務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2012年底,由于部隊迫切需要可行的補給方案,試驗時間由原計劃的90天調整為不到50天,縮短近一半時間。是否要縮減試驗方案?董文才一錘定音:“保證測試密度不變,只做順序調整,優先保證重點工況。”
在武漢理工大學試驗場,他們在水池邊架起床板,把人分3撥,24小時輪班倒,人不停、機器也不停。水池的設計能力是24小時拖4趟,而他們拖了63趟,連實驗設備都被開足馬力超負荷運轉,被用到極致。
有一次在華中科技大學做實驗時,拖車電機承受不了負荷燒了,他們就在電機上加了個風扇,每跑一趟摸一下熱不熱,原來一個多小時拖一趟的速度,改造后半個小時就能拖一趟。
43個日夜連續奮戰,百米長的水池上,董文才帶領課題組完成了1500多次工況測試,按期完成全部測試項目。這次測試,創造了試驗場地連續工作時間最長的記錄。
“只要是董教授做項目,不管什么時候,插隊也讓他先做。”見識過董文才工作起來不要命的勁頭,幾個合作單位的負責人心里由衷地佩服,都甘愿做他堅強的后盾。
科研有許多未知數,需要大量探索、試驗。在試驗現場,董文才永遠是站在最前面的,把最困難、最辛苦、最累的活留給自己。2009年冬天,董文才帶領課題組在野外開展氣泡船試驗,天氣轉冷,他看到學生的衣服單薄,硬是把自己的棉大衣讓給學生穿。早晨湖面最為平靜也最有利于試驗,董文才總是第一個起床,再叫醒課題組其他成員,遇到下雨,也是他第一時間告訴大家試驗取消。
試驗起初的效果并不好,幾經排查大家擔心是船底的噴氣孔被淤泥堵塞了,但是要確認就必須要下水摸排。
當時天寒地凍,學生們爭相下水。“大家都守住自己的崗位,讓我來。”董文才邊說邊脫掉棉衣,到寒冷刺骨的湖水下進行摸排,在場人員內心里無不充盈著感動,整個團隊攻關熱情高漲。
“董文才不抽煙不喝酒,他的病肯定是累出來的。”我國著名船舶結構力學專家、90多歲的郭日修教授在病床上聽聞愛徒的病情,心中十分焦急,2016年元旦前夕,專門托人送去一箱蘋果和營養品,“希望他平平安安”,表達對他的慰問和牽掛。
“學生就是我事業的延續”
2005年底,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博士董文才主持的高速艇氣層減阻理論研究取得突破:采用氣泡技術的高速艇,阻力減少25%,實艇時速可望突破100公里。
高速艇是時速在60公里以上的艦艇。當時我國高速艇的時速最快只有90多公里,影響艦船航速的主要因素是水的阻力。而空氣密度只有水密度的八百分之一,如果能夠在運動船體的外表面和水面間形成氣層,將大大減少艦船的阻力,提高航速。因此,如何通過氣層減阻提高航速成為各國艦艇專家攻關的方向。
董文才在導師郭日修教授的指導下,經過理論研究與大量的模型試驗,在國內首次完成了氣層作用下高速艇強制自航模型試驗研究,建立了在氣層影響下高速艇模型和實艇阻力的計算方法,提出了氣層減阻率的影響因素和確定方法,建立了高速艇飽和氣流量時的阻力計算方法。同時,還掌握了實艇阻力減少25%的工程實現方法。董文才在此基礎上撰寫的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董文才身上有郭日修教授的影子。”艦船工程系王洪建政委介紹,1950年,正在清華大學執教的郭日修放棄相對優厚的條件,響應國家號召,攜筆從戎,來到海軍工程大學,培養了一批批海軍急需人才。如今,董文才接過接力棒,傾心培育英才,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事業之本。他甘當“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平日生活中,他非常隨和,但在治學上非常細致嚴謹,要求學生精益求精。
現任海裝廣州局駐某軍代室的許勇,本科和碩士讀的是輪機專業,2008年3月考入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董文才教授,研究方向轉為艦船流體動力學。第二年,撰寫博士論文時,他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想用前人的方法進行理論計算,然后結合試驗研究完成論文。
“你的想法明顯就是想混個學位證書,不是真正的搞研究,這樣只會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收獲。”一向和顏悅色的董文才變得異常嚴肅,當即就否定了許勇的想法。
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許勇逐步理清了研究的思路,于2010年春節前夕完成了論文。2010年正月初六,他拿到導師批閱后的報告驚呆了:80多頁的報告,每一頁導師都寫上了密密麻麻的批注,這些批注中既有導師自己的推導和驗算,也有就一些問題的修改建議,甚至連文中的錯別字、圖表中標示錯誤的符號他都指了出來。導師這種對研究的熱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深深地感染了許勇,后來他將該報告進行提煉,并撰寫了一篇科技論文,被SCI檢索。后來,這篇論文獲得全軍優秀博士論文。
“我的論文是導師在病床上改出來的。”2015年12月18日,在海軍工程大學舉辦的“立起新一代革命軍人好樣子”主題演講比賽上,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鄧磊深情講述了他與導師董文才之間的故事。
9月下旬,董文才病情惡化住進了廣州軍區總醫院。這時,鄧磊的一篇論文遇到了瓶頸。董文才知道后,讓鄧磊帶上論文立刻到醫院找他。那天,董文才的手臂插著導管,咳嗽嚴重。他不顧醫生“噤聲”的反復囑咐,一邊咳嗽一邊指導,斷斷續續講了近一個小時。
晚上8點多,已經返校的鄧磊接到導師的電話。一陣劇烈的咳嗽聲之后,董文才緩了好大一會兒,才用虛弱的聲音告訴他這條船特有的反常現象在哪里,一定要重點分析。原來,鄧磊走后,董文才又把論文仔仔細細看了兩遍,發現了一個漏講的問題趕緊撥通了電話。
“都說兒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可董文才把學生看得比他親生兒子還重。他只要有一絲力氣都要用在學生身上。”董文才的愛人曾這樣說。
患病后,董文才一邊積極地與癌魔抗爭爭取時間,一邊爭分奪秒地培養學生。每次住院他都讓護士專門在床前加一張書桌,把病房當辦公室,期間指導了2名博士、8名碩士畢業論文的撰寫和修改,把自己的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學生,讓事業在學生身上得以延續。
“答辯怎么不早告訴我,我們說好的,你們的答辯我一定要去的。”2015年12月28日,當董文才得知王慧婷等4名碩士研究生通過答辯時,既高興又不無遺憾地說。
“您就安心養病,一些基本問題師兄們都能解決。幾位師兄在學術上的性格跟您幾乎一模一樣,他們都是您一點一滴帶出來的。”王慧婷告訴導師,“每當我抱怨改動太多,他們都會說,如果是教授改,改動肯定會更多!”半個月前,師兄歐勇鵬和姚朝幫按慣例專門組織了一次預答辯,評委由董文才在校的全部博士學員擔任。答辯從晚上6時30分一直持續到11時30分。答辯結束后,姚朝幫和歐勇鵬又幫他們把存在的問題梳理了一遍。
2016年元旦上午,董文才再次陷入昏迷。不到5天時間,他的家人兩次收到病危通知書。此時的他已經不能下床,連大、小便都需要人護理。他的幾個學生輪流陪護,24小時不間斷。
“他們照顧董教授甚至比兒女照顧自己的父母還要仔細,可以想象董教授對學生有多好。”這份師生情讓值班醫生袁志超感動不已。
2016年1月11日,離董文才去世整整一周。這天,在海軍工程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董文才的5名研究生一起順利畢業。身著碩士學位服、手捧畢業證書的鄧磊又想起了與導師見最后一面時的情景,“他用雙手輕輕捧著我的臉龐撫摸,用盡最后一絲力氣握緊我的手……雖然他已經說不出話來,但是從他的眼神中我讀到了父親般的慈愛,從他緊握的手中我感受到了留戀和囑托。”
“我們已經成長起來了,請導師放心!”鄧磊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