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海上保險協會(Cefor)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造船數量居世界第一,但索賠率卻比日韓高出90%。
索賠超過50萬美元的概率比日韓高出75%,超過200萬美元的索賠率則比日韓高出52%。
過去十年,中國新船交付快速增長,特別是來自新船廠的船舶引起一些保險商的質疑:他們的船舶建造質量是否存在高風險?
去年,有27%的中國建造的船舶遭到索賠,而韓國和日本分別只有14和10%,因此Cefor分析比較了2007-2015年間的三國造船記錄(主要集中在油輪、成品油輪、化學品船、散貨船和集裝箱船),但結果顯示船齡并非是影響船舶索賠的一個因素。
研究發現,中國所造船舶的機械裝置索賠率較高,為13.7%,韓日則分別為5.3%和3.6%。索賠率最低的是超過75,000載重噸的散貨船,對于此類船舶的索賠主要集中在亞洲其他國家。在油輪方面,雖然索賠率高但均是小額賠償,而超過50萬美元的索賠同日韓船舶相同。
研究認為,索賠記錄的變化可能與船舶類型或者規模有關,也可能與它們的運營商有關。比如,集裝箱船比其他類型船舶索賠率要高,日本現在基本不再建造它們了。其次,小型船舶會產生很高的索賠率,中國小型船舶建造量比日韓要高(極小的船只暫不納入統計)。再有,中國船廠加強了現代化建設,但統計出的索賠率反映的是過去情況,而非最新。因此該數據只能作為參考。
Cefor總經理Helle Hammer:“我們對這組數據很有興趣,并會繼續跟進。”
這份數據統計報告發布在Cefor2015年的年報上,并明顯標出了程度差異。不過考慮到研究結果會引起爭議, Helle Hammer強調:“雖然差異相當明顯,但不能因為索賠率高就簡單地認為中國造船質量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弱。
此外,報告還強調了其他潛在的影響索賠率的因素,包括船舶操作、維護標準和安全文化等。
目前,90%的中國、韓國和日本的油輪、成品油輪、化學品船、散貨船和集裝箱船由Cefor成員保賠,近年來,中國市場所占份額不斷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