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1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設計中,中集集團旗下子公司中集海工與中國美術學院的校企合作項目“Whale”在浙江美術館展出。該設計計劃將中集海工制造的半潛式鉆井平臺再次利用,保留立柱和下浮體,將水上作業平臺改建成水上文旅平臺。
這一項目在黃逸霖老師的指導下,由兩位大四畢業生孔逸文與徐欣悅合作完成。該設計獲得了2021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設計金獎。
“鯨魚”與“平臺”
Whale海上文旅綜合平臺的靈感來源于“鯨落”現象,當鯨魚死亡沉入大海后成為了深海中的“綠洲”孕育了更多其他的生命,生物學家賦予這個過程為鯨落。
一座鯨的尸體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維持了至少有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的生存,促進了深海生命的繁榮。而鉆井平臺在結束作業后,其水下部分也會附著很多海洋生物。
平臺在外形上參考了著名建筑設計師湯姆·威斯科姆設計的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館,同時參考了鯨魚的外形特征,改進后的平臺上會有樹木、珊瑚等景觀裝置,使其如同人造“鯨落”。在cmf上運用了以魚鰭為意向的透明玻璃,放置于穹頂上與穹頂兩側,不僅可以遮擋風雨保護平臺外露部分,也可以對海上強烈的紫外線進行阻隔。
對于海上平臺的設計構想,從空間要素上不拘泥于原有的鉆井平臺構造,新的平臺提供了帶有穹頂遮擋的半露天環境,帶來視覺美感的同時兼顧功能的實用。為了使游客有更為舒適的居住體驗,平臺上養殖了大量適宜海上氣候的植物,同時還有無土栽培的試驗區,既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又能進行科普教育。造型語言上運用了絲帶這一元素,展現飄逸流暢的美感。運用于各個區域的劃分,以及支撐柱的外形上。
人們居住于平臺上正如同“一鯨落,萬物生”的現象。在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同時也希望可以探索新的海上居住體驗。
Whale海上平臺 創新功能
平臺結合了“學、住、食、行、消”五種多元的海上生活方式,為年輕一代搭建了真正的海上科教博物館,也迎合了我國離島消費政策,將購買力留在我國海域之上。
平臺一層甲板上有游客登程區域、半露天舞臺和免稅購物的區域,游客自“魚鰭”的位置登上平臺,可以直接在一層區域進行免稅購物;二層甲板為無土栽培實驗室以及自助餐廳,供應新鮮的海鮮和無土栽培的蔬菜;三層甲板為客艙和酒吧,提供給一些留宿于平臺上的旅客;頂層是露天的觀景平臺,種植有樹木并放有戶外活動設施,來營造海上島嶼的感受。
平臺的水下部分有人工養殖的珊瑚群以吸引一些海洋生物,同時還有通往水下的全景玻璃,作為海洋科教平臺為游客呈現趣味十足的海底世界。
未來與展望
以海洋資源為主的旅游方式在我國逐步發展,由于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同時旅游業發展迅速,所以在這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但是我國的海上旅游產品仍然有很多創新的空間,要著力打造更完善海上公共設施,發展出具有我國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
該平臺從美學設計理念出發,為海洋工程平臺的改造、再次利用提出了新的設計思路,其創作核心圍繞科教文旅綜合平臺以及衍生相關的大型水上交通工具,聚焦以美學形式呈現海工之美,并結合文旅綜合體的實用性,系統性規劃配置的海洋文旅新物種,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在“美學和實用”的平衡上作出更多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