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國防新聞》網站報道,印度航運部門2019-20年度報告承認,雖然公路和鐵路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但也更需要鼓勵海運部門發揮其全部潛力。事實證明,這份123頁的報告僅僅用了3頁提及了造船的話題,這表明莫迪政府對“海事部門”的內涵了解甚少。
強大的造船業、龐大的商船、高效的港口、遠洋捕魚船隊以及開發海底資源的能力,對一個國家的海權至關重要。印度未能將重點放在其海事部門的造船業上,這意味著錯過了巨大的機遇。一個蓬勃發展的造船業,除了促進國家以海洋為基礎的“藍色經濟”之外,還可以幫助實現莫迪總理的“自力更生的印度”目標。造船業可以讓印度的年輕人熟練掌握技能,并通過各種輔助設備創造出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它還將為日益壯大的印度海軍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基礎,而這正是目前印度所缺少的。
中國的發展建設
中國高速發展的海上力量是由世界上最大的造船業支撐的。中國將造船業定為“戰略性產業”,通過稅收優惠、貸款和補貼等方式給予大力支持。中國造船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和熟練的工人也有利于軍艦和潛艇建造計劃。
如今,中國以及日本和韓國的造船產能幾乎占全世界造船產能的90%。據統計全球40%的商船是中國建造的,而日本和韓國各占25%。而印度造船廠的總產量僅占0.045%的極小比例。即使在印度國內,由于制造成本較高、交貨期長、質量不高,使得印度的國產船舶只占印度市場的10%。而我們亞洲鄰國取得的巨大成功,只會突顯出印度缺乏“海洋愿景”。我們未能利用早期優勢和人口資源,創造一個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造船和修船行業。
印度的私人造船業正處于衰退狀態,嚴重依賴政府采購合同。在印度的28家造船廠中,有6家為國有公司,2家為地方政府所有,其余20家為私營企業。統計數據顯示,近90%的印度政府訂單,包括海軍的軍艦和潛艇以及海岸警衛隊的巡邏艦等,都是由國有船廠獲得的的,這些船廠的訂單總是滿滿當當。很少有航運公司愿意在印度私人船廠訂購商船。國有船廠對政府合同的明顯壟斷確保了他們的福祉,同時也剝奪了私營造船業的訂單和造船經驗。使這種不平衡的競爭環境長期存在的因素還有深層次的問題。
印度造船業低迷
縱觀印度私營造船業,除了管理不善外,大多數造船商都債臺高筑,或是收支平衡,幾乎沒有一家能盈利。最近發生的三起重大傷亡事件的造船廠,要么宣布破產,要么被法庭下令清算。印度最大的可容納航空母艦的干船塢于2015年被印度信實海軍工程有限公司收購。然而在五年內,這家船廠已經破產即將出售,負債900億盧比。
這一慘淡的景象既說明了私營船廠的貪污腐敗和短視,也說明了印度政府對海事部門缺乏長遠眼光。而造成了這一重要行業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對造船業完全漠不關心,如果此前能夠出臺一個補貼、稅收優惠或“造船基金”的計劃,本可以使造船業具有競爭力,并吸引國內外訂單。其次,由于大多數政府訂單都是直接給了國有造船廠的,因此它未能確保公平競爭的環境。最重要的是,由于缺乏相關的造船輔助產業,私營造船廠面臨著進一步的障礙。
亞洲鄰國的經驗教訓
印度可以從較小的亞洲國家(如韓國、越南和菲律賓)所表現出的主動性和創新中吸取許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但它必須制定自己的改革路線圖,以使造船業走出目前的停滯狀態。首先,政府需要明確區分“航運”和“造船”。航運指的是與商船、港口和航運有關的事務,造船包括一個完整的工業系統,涉及船體制造、動力推進、發電,控制系統和電子設備等等。
現在是時候承認造船業是一個“戰略產業”,在國家安全、工業化和創造就業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印度需要制定造船戰略和路線圖。而私營船廠必須與國有船廠一樣享受相關待遇,這樣才會增強印度的海上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