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的10萬噸半潛船“新光華”號、國內首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程”號、海上火箭發射平臺……在20年艦船研發工作中,中國船舶集團優秀共產黨員、第七〇八研究所海工部副主任仲偉東曾擔任多型重大項目的總設計師,在工作生活中,他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弘揚遠望精神,敢于承擔急難險重的工作任務,實現了船型裝備的多項技術創新,深受船東認可和好評。
敢為人先,研發“海上大力神”
半潛船屬于特種運輸船,素有“海上大力神”的美譽,不僅能運輸超尺寸、超重量的重貨、特貨,在大噸位打撈、海上應急搶險、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也能發揮獨特的工程作業優勢。正是這樣的“海上重器”,其關鍵技術曾長期掌握在別國手中。怎樣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掌握全程設計的核心技術?仲偉東將這份目標和責任深深地刻在腦海中。
八年光陰,他先后主持了3萬噸、2型5萬噸、10萬噸共4艘半潛船的自主研發工作。3萬噸半潛船“華海龍”是國內首次完全獨立自主研制的大型半潛船,集半潛運輸和救助打撈的功能于一身,成為我國打撈和特貨運輸行業新的利器;5萬噸半潛船“海洋石油278”是國內建造最大、自動化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又一新型半潛船,問世后曾多次承接重大工程作業;其擔任總設計師的10萬噸半潛船“新光華”號,實現了諸多突破。
如今,仲偉東帶領團隊不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新一代半潛船設計技術體系,對半潛船的穩性與安全分析技術、重量重心控制技術、結構分析優化技術、壓排載與調載系統設計技術、全船控制系統安全冗余設計技術等方面日臻成熟。“比如,在重量重心控制上,一開始,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和傳統設計一樣,逐項的搜集資料加以匯總統計,慢慢發覺很難把握好重量重心的控制。后來,經過深入探索,我們首次提出了對半潛船型的重量重心采用風險評估領域的‘敏感度分析’方法,對核心要素采取敏感度控制,制定過程化解決措施,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從目前交付的幾型船傾斜試驗結果來看,對動輒3萬、5萬噸的空船重量而言,最大誤差不超百噸,最小誤差不足3噸;高達數十米的重心高度,誤差不到0.2米。”仲偉東介紹。
作為海工領域的資深專家,他的“絕活”頻頻被行業內船東所稱道。某次試驗,面對空載下潛作業時間不大于4小時的苛刻要求,他精準制定控制策略和實施方案,控制精度更是精準到5分鐘以內。
在科研生產工作之余,仲偉東不忘團隊建設,通過對部門同事的傳幫帶工作,建立了一支技術水平過硬、具備業界影響力的“半潛船創新團隊”。隨著幾型半潛船的成功交付引起了業界關注,又帶領團隊完成了創新型的四島式8萬噸、三島式8萬噸半潛船的研發設計,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我國在半潛船領域的產品類型和級別,打破了歐洲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
創新超越,逐夢“星辰大海”
作為一名一線科研人員,仲偉東時刻牢記自己的共產黨員第一身份,及時更新黨的最新理論“知識庫”,積極參加集團公司黨組、所黨委和黨支部組織的各項學習活動。尤其是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他用心學黨史,從百年黨史中找尋初心,汲取力量。以謙虛謹慎、不畏困難、刻苦敬業的態度,不斷優化升級自身專長的船型,為用戶打造信得過、用得好的產品。
“‘不日新者必日退’,沒有創新,工作就會一潭死水,事業就會停滯不前。特別是進入新時代,面對新變化、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黨員干部要想走在時代前列,不落伍、不退步,就一刻也不能削弱創新意識,一刻也不能停止創新步伐。”仲偉東表示。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除了“海上大力神”半潛船,仲偉東還持續在耙吸挖泥船船型研發上做足了“創新功”。2012年,他主持研發的2萬方級“通途”號至今仍為國內自主研制的最大型、最先進的耙吸挖泥船,為其樹立了良好的業界口碑。為此,船東特意“點名”他擔任新研的13800方耙吸挖泥船項目總設計師。
如今,他又帶領著一個年輕的團隊,全力研發智能疏浚系統,為新一代的挖泥船插上智慧的雙翼。船型設計的開發永無止境,面向國家海洋戰略安全和發展的全局部署,仲偉東還積極投身于新型打撈船、海上火箭發射回收平臺、多功能插樁平臺等新船型的研發設計,努力為裝備應用模式突破和跨域融合貢獻智慧與力量。
“海工裝備的研發設計具有天生的特殊性,只有真正摸清技術難點,逐項攻克,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不斷為客戶提供各種需求層級的‘定制設計’服務。”仲偉東說,“榮獲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是對我的鼓勵和鞭策,我將繼續永葆初心,研發一流海工裝備,跨越險阻,突破極限,相信星辰大海的夢想,我們都將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