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22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本周發布的《推進船舶智能制造指導意見》的征求意見稿中提到,我國要用10年的時間,趕超造船先進國家。這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任重道遠。那么,我國造船業推進智能制造的難點是什么?能不能借用其它行業已經形成的技術經驗呢?就這些問題,經濟之聲記者呂紅橋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
訂單量世界第一的中國造船業也有“憂”
有人說,看訂單量的話,中國造船業已經連續多年世界第一,活得這么好,為什么還要大力推進智能制造呢?這個問題,也有人問過林忠欽院士,說為什么非得“猛跳兩下”呢?林忠欽當時的回應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林忠欽:我們不是猛跳兩下,我們的造船如果和人家相比總是有這么大差距的話,壓力很大。過去這些年,我們在新接訂單、完成訂單和手持訂單方面,都完全超過日韓。但是2015年,我們的新接訂單一下和他們差不多了。這個信號實際是說明,如果不抓住這樣一個時間盡快改變的話,在國際市場的優勢就會失去。
造船業整體智能化水平相對較低 亟需提升
林忠欽讀書的時候學的是船舶工程,但是后來卻研究了了幾十年的汽車制造,現在之所以又回到老本行,他笑稱是帶著任務來的。林忠欽說,在我國各大工業門類中,造船業的整體智能化水平相對較低,因此他的一個任務是:把汽車智能制造的先進經驗帶到造船業。不過他說,這個過程并不容易。
林忠欽:我舉一個例子,造船廠有很多曲面的彎板,到現在很多船廠還是水火工藝。就是先用火來烤,烤熱了以后變形,然后再拿水一沖來冷卻。其實像這樣的技術用現代的加工技術完全可以取代,但是他們不能承受的是要買這樣的加工設備,所付出的的裝備方面的錢。如果是汽車廠,只要需要,我肯定愿意承受,但是從這個工業的價值鏈來講,他們就覺得,這一塊如果要加入這樣的成本,難以承受。
目前,林忠欽正在尋求如何降低智能設備的價格。不過,他也希望造船企業在考慮成本時候,能算得更全面一些。
林忠欽:它畢竟還帶來了質量效益,這更隱含一些。因為用自動化設備以后,能做得更好一些,整個的質量、精度會有提高。所以我一直在想,我們還要幫企業做經濟分析,鼓勵企業這樣做。
骨干造船廠要在智能化方面主動補課 否則難生存
不過林忠欽也指出,未來五年,骨干造船企業在智能化方面要主動補課,做技術升級,否則將無法生存。
林忠欽:我認為到2020年的時候,我們所有的骨干船廠都必須完成補課。同時在一些新技術方面,必須要開展普及。就是說,補課如果你做不到的話,我認為這個船廠肯定要面臨轉型,也難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