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郵輪市場的火爆,一度面臨生存危機的歐洲造船業“回光返照”。2016年第一季度,歐洲船廠接單量超過亞洲船廠,而這樣的情況近十年來都未曾出現過。
接單量首次超過亞洲船廠
據德國造船海洋產業協會(VSM)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歐洲船廠接單量超過亞洲船廠。
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范圍內共出現價值65億美元的新船訂單,其中歐洲船廠接獲價值37億美元訂單,超過全球新船訂單總額的一半,這些訂單大多數為郵輪。德國船廠在一季度歐洲船廠訂船活動中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其中Meyer Werft從佐賀郵輪和迪士尼郵輪共接獲4艘郵輪訂單。此外,意大利Fincantieri船廠在向嘉年華郵輪交付了4艘新船的同時,還從歌詩達郵輪亞洲公司接獲了另4艘郵輪訂單,均用于中國市場運營。此外,Fincantieri船廠還從澳大利亞P&O郵輪和公主郵輪接獲一艘郵輪訂單。另外,今年3月底,挪威郵輪宣布為其麗晶七海郵輪公司在Fincantieri船廠訂造一艘“Seven Seas Explorer”號的姐妹船。
進入第二季度,歐洲船廠接單量同樣表現良好。本月早些時候,馬來西亞云頂集團在旗下德國Wismar、Warnemünde及Stralsund船廠訂造了10艘郵輪,訂單總金額達到35億歐元(約合39.3億美元)。
VSM首席執行官Reinhard Lüken稱,歐洲船廠和亞洲船廠新船訂單量發生轉變,并且持續這么長時間,這是多年來的首次。目前的新造船市場形勢相比2015年更是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世界最大造船國,韓國船廠去年獲得了800億美元的訂單量,達到了去年新船訂單總量的30%。然而,由于全球海運業增長放緩,迫使船東取消訂單從而削減成本,其結果導致韓國船廠今年第一季度僅獲得了全球新船訂單的6%。
歐洲船廠以高附價值船對抗亞洲船廠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在全球造船業的份額一直在下降,歐洲船廠幾乎喪失了所有的商船訂單,但是歐洲船廠目前仍然主導著郵輪建造市場。
在2005-2008年,在造船訂單噴發的支撐下,歐洲船廠獲得的訂單達239億美元。全球金融危機后,歐洲船廠在2009年獲得的訂單僅為26億美元,2010-2013年平均訂單為111億美元,占全球的比例穩定在10%左右。
近幾年,歐洲船廠的訂單主要來自郵輪和海工領域,2005年和2013年,歐洲船廠32%的新船訂單主要是郵船領域;2005-2013年歐洲船廠占全球96%的郵船訂單份額,達458億美元,其中57%的訂單來自美洲郵船運營商。就全球而言,有8家船廠持有郵船建造訂單,其中5家在歐洲,就訂單金額而言,Meyer Werft和Fincantieri各占大約40%的郵船訂單。
因此,盡管訂單金額下降,依靠高附加值郵船和海工訂單,歐洲船廠近年來在全球占據的份額仍然相對穩定。
德國大型船廠之一的Blohm+Voss曾經表示,歐洲船廠在高科技船舶領域更有競爭力,歐洲造船業不能和產能巨大的亞洲船廠在低附加值船舶建造領域競爭。
而Meyer Werft掌門人Bernard Meyer此前警告說,“歐洲船廠只有一個機會,就是他們有造船專長,很高的生產效率和靈活性。”
幸運的是,歐洲船廠的堅持終于等來了回報,雖然時間花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