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中遠海運重工11泊位上矗立著一個龐然大物——“秦航工88”號浮吊,它主要任務是將碼頭上“戴姆夫納”輪的脫硫模塊吊裝上船。浮吊一到位,各方人員便圍繞即定的吊裝目標有條不紊的忙碌起來。
當天下午2點左右,經過半天緊張的工作后一切準備就緒,隨著起重指揮“起高”的一聲令下,浮吊的鋼絲繩開始緩緩收緊,模塊也一點點的往上提升。離地約十公分時,模塊靜置片刻進行最后一道工序:檢查分段吊裝狀態下的安全性,分段紋絲不動的定在空中、與地面基本保持平行,說明模塊內部的加強、重心的估算均把控得十分到位。雖然對結果早有預料,但真正看到它被成功舉起的那一刻,等候在一旁的各設計主管們仍激動不已,紛紛擊掌相慶,外人可能看到吊起來的那一下覺得再平常不過,只有真正參與其中設計的人員才能明白這一結果得來是如何的不易。
時間回到去年12月20日,經營中心發來一封項目預警郵件,大致內容是船東公司要求后續所有的脫硫改裝項目要按照船東要求嚴控周期,如無法做到,就將終止合作,但項目前期已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并完成了大部分采購、預制工作,如一旦取消,損失將是我們萬萬無法承受的。根據過往的經驗,該船東公司的脫硫項目改裝周期基本上在70天左右,后面經過生產部門的不斷深挖潛能,周期壓縮到60天左右,與船東的期望存在不小差距,要想達成目標,唯有借助于技術改變建造策略方可完成。
面對船東提出的挑戰,技術研發中心沒有絲毫逃避,而是勇挑重擔,向困難亮劍,充分發揮創新精神,積極尋求突破點,為大幅縮短建造周期尋計定策,決心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技術黨支部更是積極動員,引導技術團隊黨員同志在困難面前勇挑重擔,沖鋒在前,積極發揮好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黨員群眾攻堅克難,拼搏奉獻,于是,在尋求解決方案上,便第一時間出現了黨支部書記向小斌、共產黨員龍哲等黨員同志的身影。
尋求優化,船體結構專業首當其沖。通過對詳細設計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問題的癥結在于此類船型脫硫的模塊極大利用了原船的生活區,最終造成新加結構無法獨立形成整體空間,難以模塊化建造。以往的項目通常采用的都是現場小分段安裝好,然后所有設備管路、舾裝件均要集中擠到船上狹小的空間內一點點安裝,這是導致周期過長的根本原因。原始詳細設計先天不足,結構分段業已成形無法改變,留給結構設計師閃展騰挪的余地不多,面對困局,如何破解?
為了攻克擺在面前的這道難題,結構技術主管調出改裝三維模型,結合脫硫塔設備和舾裝件布置,仔細的研究模型的構成,努力尋找最合理的組裝范圍。經過反復斟酌、討論、評估,最終選定了脫硫塔周圍區域的6個小分段作為總組。范圍確定后,從模型圖中可以明顯見到底部結構十分薄弱,結構該如何進行補強呢?工程師又苦覓良策,保險起見,最初的方案是即在底部兩層加上支撐管,新做一段原船煙囪結構。后面將方案呈現出來同生產進行探討,生產給出建議,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建議不要再新制作一段原船煙囪,這樣可以進一步的減少船上的工作。最終技術中心結構、工法、總體計算各專家匯聚一堂,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進行評估后一致同意取消這一結構以減少現場的工作量,為縮短船期再助力。
組裝方案大方向確定后,技術研發中心又馬不停蹄的投入到方案的細化上,結構專業繪制簡單明了的加強圖紙,工法設計總裝吊運方案,布置搭載場地,船舶吊裝時的停泊位置,為現場生產有序的進行保駕護航。與此同時,其他相關人員也沒有閑著,一方面,為了學習在大連已完工姐妹船的寶貴經驗,技術經理在項目確定初期陪同生產總管北上取經,回來后第一時間把資料反饋給各設計主管。另一方面,為了提高模塊的預裝率,管系、舾裝、通風、電氣專業克服服務商的詳設頻繁升版帶來的不便,仍要全力保證生產節點,將生產圖紙更新下發,及時對生產提出的圖紙問題耐心進行答疑解惑。
根據現場反饋,將現場不合理的設計進行優化,減少干涉項,在模塊吊裝前清理所有后續隱患。整個設計過程期間,做到設計與生產不脫節,及時跟蹤現場狀態,處理現場反饋問題。總體專業負責統計模塊的重量重心,并用有限元軟件對吊運過程進行強度分析計算,找出薄弱點,提供補強方案,給予模塊安全吊運提供理論支撐。
臨吊裝前一天,結構工程師按生產要求,去到現場陪同現場管理人員進行最后的把關,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各個角落轉遍,一一檢查設計的加強是否按要求做到位,是否還有影響吊裝的東西未拆除,力爭做到萬無一失。檢查完畢后與第二天涉及吊運的相關人員召開專題會,進行最后的交底。正當一切看似準備妥當時,困難出現了,項目組發現原定的四鉤頭吊裝方案由于浮吊方原因有一個鉤頭無法使用,而且肯定無法及時進行修理,這意味如果不能改變吊裝方案,那么定好的計劃只能被迫取消,此時離原計劃的模塊吊裝時間僅剩12小時。
在這緊急關頭,技術研發中心迅速組織了人力,負責工法的同事接到消息時已是在回家的地鐵上,但他沒有絲毫的遲疑,顧不上吃飯就立即乘車返回辦公室打開電腦重新開始設計吊裝方案,20時30分,方案修改完畢,在不改變吊耳的前提下就地取材,按公司庫存索具將方案改為兩鉤頭吊裝,扭轉了不利局面。由于方案更改,鋼絲繩的受力角度改變,對吊耳和模塊結構產生了更大的側向擠壓力,需要重新對吊運方案進行有限元計算、強度分析和安全評估。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技術研發中心黨支部書記兼總體室主任向小斌同志挺身而出,接下了這一棒,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和業務技能,21:30分就計算完畢,僅用時60分鐘,計算結果顯示需要再度對結構補強的量不大,幾乎不影響吊運計劃,此時整個技術團隊才算松了一口氣。但此時,技術的工作還未結束,技術經理結合吊運方案和有限元計算報告,第一時間用電話和微信通知項目組準備加強材料,隨后整理方案和報告、更新吊運結構加強圖紙,將清晰的生產指令用郵件傳遞給項目組。
此刻,上海中遠海運重工將目光再轉回到現場的模塊吊裝上,3月5日17:00,模塊移到船上準備安裝,3月6日凌晨2點,浮吊完成脫鉤步驟,宣告了整個模塊安裝完成,給整個項目改裝搶占了先機,可敬可愛的上海中遠海運重工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