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增強油氣供應能力,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堅持常非并舉、海陸并重,開展南海等地區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積極推動模塊化小型堆、海上浮動堆等先進堆型示范工程;推進海上浮動式核動力平臺等技術攻關及示范應用;鼓勵船舶領域使用液化天然氣(LNG)等清潔燃料替代等。
規劃提出,到2025年,國內能源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億噸標準煤以上,原油年產量回升并穩定在2億噸水平,天然氣年產量達到2300億立方米以上,發電裝機總容量達到約30億千瓦,能源儲備體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計下降18%;單位GDP能耗五年累計下降13.5%。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0%左右。“十四五”期間能源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新增關鍵技術突破領域達到50個左右。
規劃明確,增強油氣供應能力,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堅持常非并舉、海陸并重,強化重點盆地和海域油氣基礎地質調查和勘探,夯實資源接續基礎。立足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準噶爾盆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柴達木盆地等重點盆地,加強中西部地區和海域風險勘探,強化東部老區精細勘探。在能源安全保障重點工程方面,規劃提出推動海域渤中、墾利、恩平等油氣上產工程,開展南海等地區天然氣水合物試采。
規劃提出,提升天然氣儲備和調節能力,統籌推進地下儲氣庫、LNG接收站等儲氣設施建設,同步提高管存調節能力、地下儲氣庫采氣調節能力和LNG氣化外輸調節能力,提升天然氣管網保供季調峰水平;推進沿海LNG接收站擴大規模,加強浙滬、浙蘇、蘇皖等天然氣管道聯通。
規劃強調,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動沿海核電項目建設,保持平穩建設節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電項目;開展核能綜合利用示范,積極推動高溫氣冷堆、快堆、模塊化小型堆、海上浮動堆等先進堆型示范工程,推動核能在清潔供暖、工業供熱、海水淡化等領域的綜合利用。到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
規劃明確,實施重點行業領域節能降碳行動,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鼓勵重載卡車、船舶領域使用LNG等清潔燃料替代,加強交通運輸行業清潔能源供應保障。
規劃提出,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鞏固非化石能源領域技術裝備優勢,持續提升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性,開展三代核電技術優化研究,加強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統技術創新和應用;適度超前部署一批氫能項目,著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氫和氫能儲運、應用及燃料電池等核心技術,力爭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推動氫能技術發展和示范應用。
規劃明確,依托我國能源市場空間大、工程實踐機會多等優勢,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重點在先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和綜合利用、小堆及核能綜合利用、陸上常規和非常規及海洋油氣高效勘探開發、燃氣輪機、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建設一批創新示范工程。其中,在先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及綜合利用技術方面,推進深遠海域海上風電開發、海洋能規模化開發利用等技術研發及示范應用;在先進核能技術方面,推進三代核電關鍵技術優化升級示范應用,模塊式小型堆、(超)高溫氣冷堆、低溫供熱堆、快堆、熔鹽堆、海上浮動式核動力平臺等技術攻關及示范應用,支持受控核聚變的前期研發,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此外,推進燃氣輪機設計、試驗、制造、運維檢修等關鍵技術攻關及示范應用等。
規劃還提出了統籌推動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重點建設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海上風電基地;因地制宜開發利用海洋能,推動海洋能發電在近海島嶼供電、深遠海開發、海上能源補給等領域應用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