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韓國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建議,希望其能出面提供融資支援,在未來3年時間內,積極向韓國國內的造船企業訂購新船,以便航運公司能通過低廉的費用租到合適的船舶。預計,融資金額約為21萬億韓元(約180億美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資金50億美元,其余的將通過民資、私募基金等方式籌得資金。
這一行為,被稱為“計劃造船制度”,在韓國有據可循。早在1976年,為大力發展造船和航運業,韓國政府制定并出臺了“計劃造船制度’,即根據當年市場的實際需求,選定需求方,然后以融資方式有計劃地與韓國船企簽訂新船合同,再以較低的租金幫助航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獲得較好的收益。一方面,船企和航運企業可以享受低利率的優惠;另一方面,互惠互利的合作促使了韓國造船業和航運業穩扎穩打,為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堅實基礎。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該計劃的融資條件逐步發生了變化,優惠利率政策逐漸縮水,“高利率化”時代來臨。因此,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韓國政府的“計劃造船制度”暫退江湖,但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沒想到,20年后的韓國政府或將再次推出雪藏已久的支援手段,幫助船企和航運企業渡過難關。不久前,韓國中央政府融資12億美元,在韓國國內船廠訂造了10艘1萬TEU以上的大型集裝箱船,建成后將用于支持本國航運公司。業內人士表示,該計劃可謂“一石三鳥”,受益者除了船企、航運企業,船舶配套企業也將獲得不少間接的幫助。
未來三年,韓國內需市場的船舶數量約為300艘。其中,海運公司擴充船隊要訂造10多艘1萬TEU以上的集裝箱船;國有天然氣公社將訂造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7~8艘、液化石油氣(LPG)船5~6艘。海洋防務裝備方面,韓國海岸警備隊需要更新一批警備艦和軍用艦艇;韓國各級地方政府也需要淘汰老齡公務船,補充新鮮血液;對于沿海城市來說,25%以上的客船船齡達20年以上,為了實現船隊“年輕化”,新建船舶的需求也不小,加上升級換代的船舶數量,韓國市場的內需動力較為強勁。這為韓國政府開展“計劃造船制度”提供了必要條件,而對于船企、航運企業、船配企業來說,這場“及時雨”來得讓人欣喜。
業內人士認為,若韓國政府正式實施“計劃造船制度”,在未來3年內建造300多艘船舶,將進一步激活船舶融資市場,惠及船舶行業上下游。最重要的是,這些訂單量足夠船企“吃”上2~3年,等度過這段困難期后,全球船舶市場或許將迎來新一輪平衡增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