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造船業目前正在面臨嚴重的危機,韓國船企財務狀況也極為危險,并且面臨罷工潮。不過有一個新的觀點認為,正是由于危機之下韓國船企不得不削減產能,這反而會給全球航運業帶來積極影響。
由于今年全球新船訂單量銳減,作為全球最大的造船國,韓國船企手持訂單量正在迅速下降。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韓國船企目前手持訂單量共計5040萬GT,其中大部分將在今明兩年交付,僅有530萬GT將在2018年交付;相比之下,中國船企手持訂單中有1530萬GT將在2018年交付,日本船企手持訂單中也有1290萬GT在2018年交付。
據貿易風報道,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船東似乎更傾向于撤單而非增訂新船。近期,Tankerska Plovidba和Vitol均選擇放棄在城東造船的蘇伊士型油船備選訂單。根據克拉克森的數據,盡管目前造價疲軟,但截至目前今年新船訂單量僅為156艘、1500萬載重噸。
去年新船訂單量已經處于較低水平,但今年油船和散貨船訂單量相比去年又減少了56%。其中,韓國船企受到的影響格外嚴重。今年前5個月,韓國船企接單量僅為14艘、900000載重噸。
顯然,韓國船企無法維持其現有的生產水平,削減產能勢在必行。得益于韓國產業銀行(KDB)、韓國進出口銀行等國有銀行的援助,這些虧損船企能夠避免破產。不過,船企仍然需要顯著削減產能以符合未來數年低水平的新船訂單量,從而維持正常運營。
在重組過程中,韓國船企也需要更加嚴格的財務紀律,防止船企僅僅為了增加手持訂單而承接虧本訂單,避免目前的危機再一次重演。而這全部取決于韓國船企能否現實地擬定接單目標。
2000年代新船訂單量居高不下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新船訂單量也很可能無法回升到繁榮時期的水平,面對這樣的情況,韓國船企必須相應地削減其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