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項中國企業在英國的投資被英媒盯上了。
“中國控制了英國北海的石油開采,中國國企的深水鉆井平臺成了戰略武器”。8月23日,英國第一主流大報《泰晤士報》在頭版刊登報道稱,“中國已成為北海最大的油田運營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中海油)經營著北海兩座最大的油田,旗下的尼克森(Nexen)公司在該地區的產量占其總產量的10%以上。”
報道還呼吁警惕中國在海外能源領域的發展。有專家總結說,這是中國使用“軟實力”的一個例子,該戰略的目標是在鞏固自己作為全球經濟重要一員的角色。
《泰晤士報》報道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是中國第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經營著北海最大的兩個油田。
中海油2013年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并承擔該公司約43億美元債務。而今,尼克森公司在北海地區每天生產近20萬桶原油,占該公司總產量超過10%,因此讓尼克森的石油產量稱霸北海。
而控制尼克森的中海油總公司屬于中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受中國中央政府“直接控制”。
英國前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對北海的石油公司施行減免稅稅政策,將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稅率由62%降低至50%,因此這家由中國控制的加拿大石油巨頭才得以增加在蘇格蘭的市場占有率。 《泰晤士報》聲稱,按照中國在北海地區如此的增幅,這意味著英國去年將20億英鎊的稅收減免送給了中國的國有企業。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去年的年度報告顯示,英國政府在石油生產的稅收減免“主要”體現在,2014年征收稅費25億英鎊,然后在隨后一年退稅3.61億英鎊。
《泰晤士報》翻出舊賬說,中海油在2012年收購尼克森時,居然并未引起英國擔憂。該報認為,這樣的英國政府只會讓中國在北海油田的成長會暢通無阻地繼續下去,反觀美國在10年前因為國家安全考量阻止中海油購買美國的石油公司。(2005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尤尼科失敗——觀察者網注)
報道稱,中海油一名官員曾稱部署的深水鉆井平臺將成為“中國移動的國土和戰略武器”。
據觀察者網查詢,這個典故是發生在2012年,當時,越南政府反對中海油為一批新的石油勘探區塊招標的決定。雖然中海油在該海域定期向外資提供勘探區塊招標,但這一次是該公司在爭議海域最具代表意義的招標。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當時表示,大型深水鉆井平臺是流動的國土,是戰略武器。”
報道還稱,國際原油原油價格已經從2014年的每桶115美元跌至現今的50美元,北海油田也越來越不景氣,但同時中國卻在擴大北海石油的生產活動。
這引起了英國專家的迷惑:中國為何熱衷這種利益不甚明顯的投資呢?有專家分析指出,中國不尋常的行動是為了發展“軟實力”的一個例子,增加歐洲的投資者和公司對中海油的好印象。
報道引述布里斯托爾大學國際發展教授杰弗里·亨德森(Jeffrey Henderson)的話說:“北海油田的石油設備逐漸老化,對于石油生產商而言運營成本會越來越高。從狹義上來看,海外石油公司向該地區注入資金,但收益不會特別明顯。”他認為,中海油可能更看重尼克松公司在加拿大的其他資產,在北海油田的勢力越來越大可能是為了顯示“軟實力”,亨德森表示,這或許是“中國提高在歐公司的合法性與信譽度總體戰略的一部分”。
《泰晤士報》稱,不僅如此,中國還計劃著向其位于東非吉布提的首個海外“軍事基地”派遣數千人的“軍隊”。而在不遠處正是美國在此區域的軍事基地總部,此舉增加了與美軍沖突的潛在風險。
報道還稱,中國對英國能源基礎設施感興趣令安全領域專家擔憂。中國在英國北海油田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使得外界對于欣克利角C核電站的爭議越來越大。
上個月,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合作方中廣核集團(CGN)在美國受到核能間諜指控。當然,報道同樣強調了中廣核也是受中國政府“直接控制”的國企。
欣克利角C核電站是目前在英國英格蘭的西南部薩默塞特郡籌建的核電站,按照中英法三國企業和政府去年達成的協議,中國將投資此核電站。但英國新首相特蕾莎·梅上任后,英國政府在7月份正式簽約前一天突然宣布延遲項目,9月才決定是否批準。
且特蕾莎·梅的高級助手曾批評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2010年后過度尋求中國投資。
據悉,在此項目中,中國投資60億英鎊,持股33.5%,是中國官方迄今未為止對英國最大的投資,也開啟中國在發達國家參與興建核電站的先例。
《泰晤士報》發社論呼吁:北京在英國敏感行業的利益應該仔細監督。
社論認為,現代世界的戰略平衡已經不再僅僅關系到彈道導彈、航空母艦和戰斗命令。“癱瘓敵手經濟的能力,干擾國家能源和運輸基礎設施的能力,在未來戰爭中讓敵對強國領先幾步。因此當中國在整個歐洲大規模收購的政策將眼睛盯上北海時,保持警惕是應當的。”
社評認為,大部分中國企業的收購行動都不過反應了健康的貿易關系。中國公司最近收購了英國的早餐谷物品牌Weetabix,意大利的輪胎生產商和葡萄牙的一家投資銀行。“今年上半年,中國購買了37家德國公司,根本沒有人覺得驚訝奇怪。隨著中國經濟放緩,中國公司到歐洲和美國尋找機會。”
該社論指出,前財政大臣奧斯本認為中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漫長復蘇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正確的,而“梅首相在向北京開放核工業的問題上保持謹慎同樣正確。這樣的謹慎態度應該延伸到所有中國戰略收購。在下月的杭州G20峰會上,北京將就欣克利角核電站問題要求英方給出答案,首相應該要對方耐心點。中國批評說安全不過是為了掩護保護主義,她應該抵抗住中國的這一批評。”
《泰晤士報》還建議英國應該效仿美國,設立委員會,監管所有涉及國家安全問題的外國投資。
“中國控制了英國北海的石油開采,中國國企的深水鉆井平臺成了戰略武器”。8月23日,英國第一主流大報《泰晤士報》在頭版刊登報道稱,“中國已成為北海最大的油田運營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中海油)經營著北海兩座最大的油田,旗下的尼克森(Nexen)公司在該地區的產量占其總產量的10%以上。”
報道還呼吁警惕中國在海外能源領域的發展。有專家總結說,這是中國使用“軟實力”的一個例子,該戰略的目標是在鞏固自己作為全球經濟重要一員的角色。
《泰晤士報》報道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是中國第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經營著北海最大的兩個油田。
中海油2013年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并承擔該公司約43億美元債務。而今,尼克森公司在北海地區每天生產近20萬桶原油,占該公司總產量超過10%,因此讓尼克森的石油產量稱霸北海。
而控制尼克森的中海油總公司屬于中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受中國中央政府“直接控制”。
英國前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對北海的石油公司施行減免稅稅政策,將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稅率由62%降低至50%,因此這家由中國控制的加拿大石油巨頭才得以增加在蘇格蘭的市場占有率。 《泰晤士報》聲稱,按照中國在北海地區如此的增幅,這意味著英國去年將20億英鎊的稅收減免送給了中國的國有企業。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去年的年度報告顯示,英國政府在石油生產的稅收減免“主要”體現在,2014年征收稅費25億英鎊,然后在隨后一年退稅3.61億英鎊。
《泰晤士報》翻出舊賬說,中海油在2012年收購尼克森時,居然并未引起英國擔憂。該報認為,這樣的英國政府只會讓中國在北海油田的成長會暢通無阻地繼續下去,反觀美國在10年前因為國家安全考量阻止中海油購買美國的石油公司。(2005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尤尼科失敗——觀察者網注)
報道稱,中海油一名官員曾稱部署的深水鉆井平臺將成為“中國移動的國土和戰略武器”。
據觀察者網查詢,這個典故是發生在2012年,當時,越南政府反對中海油為一批新的石油勘探區塊招標的決定。雖然中海油在該海域定期向外資提供勘探區塊招標,但這一次是該公司在爭議海域最具代表意義的招標。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當時表示,大型深水鉆井平臺是流動的國土,是戰略武器。”
報道還稱,國際原油原油價格已經從2014年的每桶115美元跌至現今的50美元,北海油田也越來越不景氣,但同時中國卻在擴大北海石油的生產活動。
這引起了英國專家的迷惑:中國為何熱衷這種利益不甚明顯的投資呢?有專家分析指出,中國不尋常的行動是為了發展“軟實力”的一個例子,增加歐洲的投資者和公司對中海油的好印象。
報道引述布里斯托爾大學國際發展教授杰弗里·亨德森(Jeffrey Henderson)的話說:“北海油田的石油設備逐漸老化,對于石油生產商而言運營成本會越來越高。從狹義上來看,海外石油公司向該地區注入資金,但收益不會特別明顯。”他認為,中海油可能更看重尼克松公司在加拿大的其他資產,在北海油田的勢力越來越大可能是為了顯示“軟實力”,亨德森表示,這或許是“中國提高在歐公司的合法性與信譽度總體戰略的一部分”。
《泰晤士報》稱,不僅如此,中國還計劃著向其位于東非吉布提的首個海外“軍事基地”派遣數千人的“軍隊”。而在不遠處正是美國在此區域的軍事基地總部,此舉增加了與美軍沖突的潛在風險。
報道還稱,中國對英國能源基礎設施感興趣令安全領域專家擔憂。中國在英國北海油田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使得外界對于欣克利角C核電站的爭議越來越大。
上個月,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合作方中廣核集團(CGN)在美國受到核能間諜指控。當然,報道同樣強調了中廣核也是受中國政府“直接控制”的國企。
欣克利角C核電站是目前在英國英格蘭的西南部薩默塞特郡籌建的核電站,按照中英法三國企業和政府去年達成的協議,中國將投資此核電站。但英國新首相特蕾莎·梅上任后,英國政府在7月份正式簽約前一天突然宣布延遲項目,9月才決定是否批準。
且特蕾莎·梅的高級助手曾批評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2010年后過度尋求中國投資。
據悉,在此項目中,中國投資60億英鎊,持股33.5%,是中國官方迄今未為止對英國最大的投資,也開啟中國在發達國家參與興建核電站的先例。
《泰晤士報》發社論呼吁:北京在英國敏感行業的利益應該仔細監督。
社論認為,現代世界的戰略平衡已經不再僅僅關系到彈道導彈、航空母艦和戰斗命令。“癱瘓敵手經濟的能力,干擾國家能源和運輸基礎設施的能力,在未來戰爭中讓敵對強國領先幾步。因此當中國在整個歐洲大規模收購的政策將眼睛盯上北海時,保持警惕是應當的。”
社評認為,大部分中國企業的收購行動都不過反應了健康的貿易關系。中國公司最近收購了英國的早餐谷物品牌Weetabix,意大利的輪胎生產商和葡萄牙的一家投資銀行。“今年上半年,中國購買了37家德國公司,根本沒有人覺得驚訝奇怪。隨著中國經濟放緩,中國公司到歐洲和美國尋找機會。”
該社論指出,前財政大臣奧斯本認為中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漫長復蘇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正確的,而“梅首相在向北京開放核工業的問題上保持謹慎同樣正確。這樣的謹慎態度應該延伸到所有中國戰略收購。在下月的杭州G20峰會上,北京將就欣克利角核電站問題要求英方給出答案,首相應該要對方耐心點。中國批評說安全不過是為了掩護保護主義,她應該抵抗住中國的這一批評。”
《泰晤士報》還建議英國應該效仿美國,設立委員會,監管所有涉及國家安全問題的外國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