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中海集運不吝投資的因素是公司本身也正處于轉型之中。
在中石油集團金融資產注入*ST濟柴的具體方案公布前一個小時,中海集運就發布了一則對外投資公告,提前預熱了*ST濟柴重組一案。根據公告,中海集運擬以9.5億元現金認購*ST濟柴非公開發行股份。
對于本次交易產生的影響,中海集運管理層在公告中解釋,“公司將借戰略入股石油濟柴的方式,一方面汲取中石油集團金融業務發展的寶貴經驗,另一方面也可尋求與中石油集團的合作機會,從而加速自身金融業務的發展。”
事實上,差不多4個月前,中海集運也做了類似的舉動。當時五礦集團旗下金融資產注入*ST金瑞一案成為市場焦點,中海集運選擇以15億元現金戰略入股*ST金瑞。而公司管理層當時給出的理由與入股*ST濟柴如出一轍——“一方面汲取中國五礦金融業務發展的寶貴經驗,另一方面也可尋求與中國五礦的合作機會,從而加速自身金融業務的發展。”
兩次戰略入股不難看出,中海集運對投資上市公司轉型金控平臺題材的熱衷。且兩次給出的理由也能體現,中海集運十分看重其他企業發展金融業務的經驗。為此,公司不惜先后拿出近25億元現金花錢“取經”,可見其渴求之程度。
驅動中海集運不吝投資的因素是公司本身也正處于轉型之中。
2015年底,中遠、中海兩大集團重組拉開帷幕,中海集運因轉型徹底引發關注。根據重組方案,中海集運擬剝離運輸業務并購買中海集團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中海集團租賃有限公司100%股權、中海集團財務有限公司40%股權、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3.67%股份等資產。這意味著,公司的主業將由集裝箱班輪營運轉變為從事船舶租賃、集裝箱租賃和非航融資租賃等多元化租賃業務為主的綜合金融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據媒體報道,中海集團內部人士透露中海集運未來幾年還會逐步推進其他資產注入,從而達到1500億元的資產規模。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分析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由于集運市場低迷導致中海集運原來的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偏弱,選擇轉型金融領域的原因一是出于中海集團本身戰略部署要求,另一方面金融業務較強的盈利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公司未來的業績。
8月30日晚間,中海集運發布重組過渡期中的首份半年報。公告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6.69億元、-8.4億元,同比下降52.4%、200.9%。
轉型的效果在這份中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隨著運輸業務的逐漸剝離,該項業務在報告期內營收大幅下降76%,至36.8億元。此外,公司集裝箱制造業務實現營收僅4.84億元,同比下滑44%。但相應地吸收了租賃、金融資產后,公司報告期內的租賃業務營收達到45.01億元,成為第一大業務。而金融服務和金融投資業務的營收則較低,分別為1.45億元、-1.16億元。
雖然處于重組過渡期,但中海集運在報告期內取得的金融服務和投資收益并不令人滿意,這與公司轉型金融業務中遭遇的“資源生分”不無關系。安信證券分析師姜明在點評中海集運參與*ST金瑞的定增時認為,“作為集團的航運金融平臺,中海集運的投、融資業務本身需要大量金融機構的參與和協助,本次定增有望強化公司與金融機構的互動和溝通。”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上述業內分析人士的認可。該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中海集運開展投資時的邏輯是投資對象能夠配合其業務轉型,以此可以產生協同作用。
不過,上述分析人士更愿意將中海集運投資*ST濟柴視作財務投資行為。該人士分析到,與入股*ST金瑞相比,中海集運此次投資*ST濟柴的認購金額以及取得總股本占比遠不如前者。此外,從集團層面出發,*ST金瑞的定增主體五礦集團與中海集運是上下游關系,而此次*ST濟柴的集團公司中石油集團與中海集運未能體現這層關系。
對此,界面新聞致電中海集運董秘、證券代表。但截至發稿前,未獲回應。
根據公告,中海集運認購*ST濟柴本次發行股份的股份數為8788.16萬股,認購股份約占發行后總股本的0.97%。其認購價格為10.81元/股,若按照停牌前12.91億元的收盤價為參考,中海集運投資回報的浮盈起點為1.8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