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海I號”船體總體保護項目啟動儀式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舉行。交通運輸部廣州打撈局副局長鄺鏡明應邀參加儀式。
至此,“南海Ⅰ號”古沉船船體發掘工作正式結束,事業重心轉入全面保護、研究闡釋、活化利用、展覽展示、學術交流新階段。
1987年,廣州救撈局在陽江附近海域發現了一艘載有大量珍貴宋代瓷器的古沉船,后被命名為“南海I號”。2007年,廣州打撈局將“南海I號”古沉船及其船貨整體打撈出水并遷入專門為之建造的“水晶宮”——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
此后,“南海I號”進行了10年的船體發掘工作。
作為一艘800余年前沉沒的南宋木質古船,“南海I號”船體結構強度近乎失效,必須依靠外部支撐才能維持原貌。
現有支撐體系是保護性考古發掘過程中的臨時措施,結構復雜、空間狹小且支撐受力點依托的是2007年打撈使用的鋼沉箱,腐蝕較為嚴重。
為讓公眾更近距離、更佳角度一睹“南海I號”的真容,先后經歷多方論證,廣州打撈局將于近期為“南海I號”換上長期支護“新衣”,明年拆除陪伴船體十多年的沉箱。
鄺鏡明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作為船體總體保護項目中負責船體長期支護工程的承建單位,廣州打撈局將組建“南海Ⅰ號”沉船船體長期支護建設工程項目經理部,做好船體長期支護工作,確保“南海I號”船體得到有效保護。
廣州打撈局救撈工程船隊副隊長李汪諱表示,“南海I號”船體支護方案以維持船體原有形狀、結構為首要目標,綜合考慮簡潔美觀、結構可靠、拆裝便捷等方面因素。